【看中國記者李中平綜合報導】5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宣布本年度新增選72名和18名外籍院士,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所研究員李愛珍榮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稱號。然而,作為成果卓著的科學家,李愛珍卻一直未能在中國獲得院士頭銜,此事在大陸引起廣泛討論,人們對中國的院士制度和院士的學術及道德水平等提出質疑。
李愛珍當選美院士「實至名歸"
據悉,李愛珍1936年生於福建石獅,自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便在中科院上海冶金所(上海微系統所前身)工作。1980年到1982年,李愛珍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做訪問學者,並在此期間去著名的貝爾實驗室拜訪了被譽為「分子束外延之父」的卓以和。回國後,李愛珍與中科院物理所的周均銘、半導體所的孔梅影等,自行研製分子束外延設備。1989年,大陸國產的分子束外延設備終於通過驗收,並赴俄羅斯參展。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杜武青表示,「中國的分子束外延設備製造取得巨大進展。」
199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卡帕索和卓以和等人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發明量子級聯激光器,被視為半導體激光領域的一次革命。據悉,這種激光器可以靈敏地檢測包括有毒有害氣體在內的各種氣體,在環境監測和醫學檢測、軍事等領域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1995年起,李愛珍帶領課題組在中遠紅外量子級聯激光器領域進行探索, 2000年在亞洲率先研製出5至8微米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激光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能研製此類高技術激光器的第二個國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研究員王佔國對《南方週末》說,「這是她最突出的成果之一。」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貝爾實驗室前半導體研究副總裁卓以和強調,量子級聯激光器的材料製造相當困難,「世界上沒有幾個實驗室可以做到,而且這些實驗室的人員大多有過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經歷。李愛珍能夠獨立地做出來,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功勞。」2005年11月,在埃及舉行的第三世界科學院第15屆院士大會上,李愛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
創建於1863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機構,由科學及工程研究方面的傑出科學家組成,在31個學科6個學部共擁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 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位是諾貝爾獎得主。每年4月底,在華盛頓舉行年會, 並在會議最後一天公布本年度新當選的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現已有8名中國籍院士。對這次李愛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杜武青評價是「實至名歸。」 身為美國科學院「臨時提名委員會」成員卓以和說,「李愛珍的研究完全達到了國際水準。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選舉標準不會低於本土院士。」「在某種程度上,當選外籍院士更不容易,當選者必須對國家和社會作出終生貢獻。」「她在國際 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兩百多篇論文。她的確是中國化合物半導體領域一位傑出的科學家。」
據報導,李愛珍六年前就退休了,但她仍然每天都要去實驗室,繼續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在50年的科研生涯中,李愛珍幾乎沒有假期的概念。儘管成果豐碩,李愛珍在從1999年起至少三次參加二院院士的增選中均遭冷遇,未能名列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共1411名院士之中。有記者採訪李愛珍時問她做了這麼多出色的工作而沒評上中國的院士,是不是難過。李愛珍在回答中說, 「我總是記得人家給了我什麼,卻不記得人家沒給我什麼。」
中國院士制度被質疑腐敗
如果不是因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選舉結果,恐怕很少有人會去關注李愛珍這位老太太。「當上了美國院士卻 一直未能當上中國院士」的奇怪現象引起媒體和公眾關注,當下對中國院士制度的質疑之聲淹沒了對李愛珍應有的祝賀之聲。
據悉,大陸的院士制度開始於1955年,當時稱之位學部委員,1993年起學部委員改稱院士,院士人數也在幾年間翻了一番。一個顯著的事實是,隨著兩院院士人數的大幅度增加,中國科技競爭力的世界 排名卻由1998年的第13位降到了2003年的第29位。學術界公認,美國科學院和中國的相應機構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一方面,
中國的許多院士名不符實,被奚落為和美國一二流大學助理教授同等水平,還有的甚至抄襲剽竊,學術不端;另一方面,真正作出重大貢獻、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的學者們卻屢遭排擠,得不到應有的榮譽。如「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費盡30年周折成為工程院院士,但是他始終無法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4月,袁隆平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國小針刀醫學的創始人朱漢章教授,2000年,朱漢章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朱漢章教授已經於去年10月14日在西安講學途中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他永遠都無法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有關報導指出,質疑大陸院士制度的直接證據,是發生在院士增選過程中的種種醜聞。比如官員打招呼、遞條子;院士行政化;為評院士打廣告,諸如此類。與增選腐敗遙相呼應的是學術腐敗的層出不窮。綜觀2005年12月由周光召院士建議取消現行的院士制度引起的風波,不難看出,對中國兩院院士評選過程的腐敗問題,其局內人也已經忍無可忍。
院士本身出現的問題,「官本位」和排座次的思想在學術領域廣泛存在,終身制的院士已經不僅僅是榮譽,而是 特權;追逐院士頭銜不僅僅是追名,而是赤裸裸地追利。有的人一旦當選院士就成為學霸,壓制年輕人,抵制不同觀點。總體上講,院士 的學術水平和道德水平大幅度下降。
作者署名「亦明」的評論指出,院士是各自領域內的學術權威,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最高科研水平,代表著一國科學界的良心和正義感。然而,由於「政治標準在院士選舉中的實施,使院士成了政治制度的附庸,使他們喪失了社會良心」。把個人的利益、集團的利益放在了人民的利益、社會的利益之前,是院士社會良心喪失的主 因。事實是,幾十年來,由於院士的特殊地位,以及社會對他們的盲目信任,對中國的發展所 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
評論說,作為整體而言,這是一個腐敗的機構。判斷一個群體、一個機構是否腐敗,是看它是否有一個優勝劣汰的吐 故納新機制,是否有一個嚴格全面的自我監督機制,要看它的內部到底是邪能壓正,還是正能壓邪,更是要看這個群體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集體表現。總而言之,就是 要聽其言,觀其行。根據上面的這些標準,中國的院士根本就不及格。
中國院士要造「萬能藥」
「生病不用吃藥打針,病人只需喝從轉基因動物體內擠出的牛奶就可痊癒!」在近日召開的第16期廣東院士講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曾溢滔如是說,並稱正在培養這種含藥物基因的牛羊乳汁,五年內即可上市供百姓食用。
對於曾院士的說法,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蔣卓勤表示,雖然目前的研究尚沒有發現轉基因食品和藥品對人體有不良影響,但時間長了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污染環境、改變物種以致影響生態平衡還都是未知數,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
從網友對這則消息的跟帖上看,中國院士「喝牛奶治病」的說法只被當成是笑料。 有評論說,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人老病死是規律,這是誰都清楚的常識。果真能造出這等神「奶」,生病了喝點奶就解決問題,「奶」到病除,該院士可稱救世菩薩,其貢獻遠遠超過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不僅要授其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且應該授其為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但這一切可能嗎?八字還沒一撇的研究項目,憑著想像就誇下如此海口,在沒有得出結論之前,就迫不及待的說得神乎其神,這是對社會負責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嗎?
不過,如此敢說大話,在中國院士中不乏其例。早在「大躍進」 時代的1958年,學部委員(院士制前的叫法)錢學森曾在《大眾科學》和《中 國青年》雜誌上發表了「糧食畝產會有多少?」和「農業中的力學問題」兩篇文章,稱 「糧食產量可以無限地增加,太陽光能射到地表,只要利用其30%,畝產就可能達到「兩千多斤的20多倍!」一 年後,又把畝產潛力精確計算為5.85萬斤。錢委員敢以科 學家的名譽作擔保,拍腦袋兒瞎說,讓千千萬萬的人相信「大躍進」政策的「科學性」。受此影響,全國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的知識份子,也都荒唐其中,科學精神喪失殆盡。李銳在《反思大躍進》的文章中有這樣的記載,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問毛:「你也不是沒當過農民,你應當知道畝產萬斤是不可能的」。毛說:這是我看了大科學家錢學森的文章,才相信的。中共製造的那場全國性大飢饉,導致幾千萬農民的死亡,各地餓殍遍野,白骨纍纍,來自中國科學界「畝產萬斤」的荒唐理論,起到了助紂為虐、為虎作倀的作用。
事實上,國際上近年對克隆牛奶和克隆肉的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去年11月底,歐盟奶業協會說,出於對消費者的保護,歐盟近幾年不會考慮克隆牛奶合法化的問題。世界貿易組織也認為,歐盟的預防措施「合法謹慎」。包括美國卡夫食品公司、雀巢公司在內的國際乳品協會也一直反對克隆乳製品上市。美國最大的奶製品公司—迪安食品公司表示,他們尊重消費者的選擇,絕不會用克隆牛奶做原材料來生產奶製品。該公司的聲明說:「大量調查都顯示,美國人不喜歡日常吃的東西中含有克隆牛奶或克隆肉,不少人提到克隆牛奶就覺得反胃。」
看中國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