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與中國人生命價值不同嗎?

作者:東方2007年4月27日華盛頓報導 發表:2007-04-28 23:1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很多中國民眾在網際網路上對最近發生在中美兩國的兩起突發性災難新聞事件表示關注。無獨有偶的是,這兩起事件先後相隔48小時,事件中死亡人數也類似:發生在中國遼寧鐵嶺的鋼水包脫落的事故,造成32人死亡;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校園槍擊事件,凶手持槍打死的人數也是32人,然後凶手自殺身亡。

雖然媒體對兩起事件都進行了大量的報導,但是,對這兩起事件的報導所折射出的中美兩國新聞理念的不同,人權觀念的差異,對新聞價值判斷的尺度等,都值得進行進一步對比、探討和分析。

2007年4月18日上午7時45分,遼寧省鐵嶺市清河特殊鋼有限公司發生鋼水包傾覆的特大安全事故。

綜合中國媒體的相關消息,一個裝有30噸鋼水的鋼水包在吊運下落至就位處2到3米時,突然滑落,鋼水灑出,衝進車間內5米外的一間房屋,屋內正在交接班的 32人全部死亡,另外還有6人受傷。據報導,在這起死亡事故中的工人的軀體被幾千度高溫的鋼水完全融化,冷卻後形成一個融化了32個人體的大鐵餅,慘不忍睹。 

這起事件正好發生在美國維吉尼亞校園槍擊案的兩天之後,由於中國媒體對美國校園槍擊案進行了鋪天蓋地般的多角度、多側面、跟蹤式的實況報導。很多中國民眾都在關注這起發生在中國的悲劇是否能夠得到媒體同樣的重視。

一位中國人注意到:「從網上現在看,只有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駱琳、副省長李佳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揮救援工作。而各個網站的報導力度看,騰訊和搜狐以一條新聞,加幾條鏈接。而向來以新聞為主打的新浪僅僅是一條新聞,與整個專題、整個專題地報導美國槍擊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網友:對中國人死亡為何如此冷漠?*

這位中國人不禁問道:「同樣是這麼慘重的事故,對於國內的傷亡事故為什麼就是這麼漠視,難道就是因為我們平常見到國內發生這樣的事故、礦難太多了,看到這樣的死亡人數已經習慣了嗎?」

他還說:「對我們的政府,我們的媒體,我們的國民來說,發生事故後當然是可以採取挽救措施,努力將損失降到最小程度的。但是麻木的心是最讓人感到害怕的。」

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郊區的中文《觀察》網站刊登李劍虹的文章,對中國媒體如何報導遼寧鐵嶺鋼水包慘案和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進行了對比,得出的結論是:

「同樣的無辜生命,同樣的令人揪心!然而兩起事件發生之後,兩國媒體各自對事件的報導方式、各界相同或不同的反應,卻更加令人唏噓嘆惋!生命在不經意間,似有了不同的輕重份量。」

*李劍虹:當晚新聞聯播不提鐵嶺災難*

李劍虹在中國遼寧鐵嶺4月18號早晨7點發生32人死亡的鋼水包事故的當天晚上,趕快打開電視機,希望從中國最權威的全國新聞聯播節目中看到中國官方媒體對這個事件如何報導。在遼寧發生32人死亡的重大事故發生的12小時之後,當晚7點檔的新聞聯播播出的國內主要新聞是:

胡錦濤勉勵廣大話劇藝術工作者:積極反映人民心聲,熱情謳歌時代精神;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11.1%;

──賈慶林會見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賈慶林抵達阿克拉開始對迦納進行訪問;
──吳官正會見西班牙參議長;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鄭舉行; 
──堅決抵制黃色誘惑,等等。

當晚的新聞聯播節目沒有報導任何與遼寧鐵嶺鋼廠重大事故有關的消息。當天新聞聯播接近尾聲時,倒是出現一條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事件有關的新聞:美槍擊案凶手作案間隙曾向媒體寄過包裹。

CCTV網站在4月18日遼寧鐵嶺事故發生當天的新聞頭條是:胡錦濤就美國大學校園槍擊事件向布希致慰問電。隨後的幾條消息分別是:

──胡錦濤會見巴基斯坦總理阿齊茲;
──中宣部、教育部、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於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廣──泛開展向方永剛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

──賈慶林會見突尼西亞總理; 
──曾慶紅分別會見德國國防部長和查德對外關係部長;
──吳官正會見西班牙第一副首相;

──第六次大面積提速今天實施,中國進入高速鐵路時代;
──第六次大提速首日,各地採取措施確保鐵路安全暢通……

李劍虹注意到,在央視新聞網站上,當天對遼寧鐵嶺事故未著一字,彷彿這樁造成32人慘死的慘禍當天不曾在中國發生過。

而在4月18日的新聞裡,除胡錦濤主席致布希總統的慰問電以外,中央電視臺還報導了另外一條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有關的消息:「美校園槍擊案嫌疑人被證實為韓國學生」。

李劍虹注意到,在美國校園槍擊案件發生的當天,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中,就有3條與校園槍擊案有關的消息:

李肇星就美國大學校園槍擊事件向美國國務卿賴斯致慰問電;
美國校園槍擊事件造成33人死亡;
外交部發言人就美維吉尼亞校園槍擊案答記者問。

李劍虹對此感到不可理解:同樣是30多個鮮活的生命,為什麼中國的報紙可以用整版報導美國校園槍擊案,央視新聞聯播連續3天有消息追蹤,中國外交部對美國校園槍擊案表示震驚,中國外交部長和國家主席分別發出唁電錶示哀悼和慰問,而自己同胞的死難,竟在新聞聯播中隻字未提?

*中國人的生命價值*

李劍虹的觀點,在很多中國民眾心目中引起共鳴。一位筆名為石巍的中國網友發表文章:請胡主席給鐵嶺人民一個慰問電。他在文章中說:「18號,傳來了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致布希總統的慰問電,向(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事件的)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祝傷者早日痊癒。 」

他說:「這是一個禮儀性的舉動,本來每個中國人都應當為之感到欣慰。然而,筆者不僅沒有感受到它給我們帶來任何寬慰,它反而令我們感到異常的錯愕、羞恥和憤怒。因為就在中國國家主席發出這封電報前的幾個小時,在中國遼寧省鐵嶺市清河特鋼公司發生了鋼包脫落事故,致32人死亡,數人受傷。

「現在40個小時過去了,媒體上沒有國家領導人的隻言片語,死難者家屬身旁沒有國家領導人的身影,天安門前的國旗高高飄揚,電視上一片鶯歌燕舞……32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在上千度的鋼水中瞬間化為一縷青煙。它只是一縷青煙。

「胡主席沒有‘沉痛’,沒有‘哀悼’。清河災難,中國領導人根本無暇顧及,卻在百忙之中對萬里之外的布萊克斯堡悲劇表示慰問。這一切,僅僅因為鐵嶺死的是中國人。 」

他在文章中最後呼籲說:「胡主席,請給鐵嶺人民也發一個慰問電吧,因為中國人也是人。 」

*全球幾百所大學發唁電獨缺中國大學*

談到慰問電,記者注意到,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網站,至今仍然以醒目的地位,刊登了來自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大學和高等教育學府表達他們哀悼和慰問的文章和網頁鏈接。

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公布的幾百所來自美國和世界的各高校名單中,記者沒有發現一所中國高校的名字。儘管在美國高等院校就讀的外國留學生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人數幾乎每年都獨佔鰲頭,儘管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光是中國留學生就有900多名,儘管很多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之間學術交流頻繁,人員交流關係密切,但是當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遇到危機和困難的時候,當全世界幾百所大學向自己的同行表示同情、安慰和支持的時候,沒有一所中國大學的名字出現在向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慘劇表示過哀悼的大學名單上。

中國的清華和北大曾經被一些中國問題觀察人士戲稱為留美預科,因為每年都有相當高比例的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把到美國留學深造作為畢業後的第一選擇。

記者從北美訪問中國最著名的高校北京大學的新聞網站,本週十大熱門新聞分別是:

(一) 北大校領導檢查指導工作。(二)孟二東教授銅像揭幕。(三)北大新增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三名。(四)紀念北大團校成立25週年。(五)新一屆十佳歌手榜新鮮出爐,總決賽點燃不眠之夜。(六)北大舞蹈團二十週年完美演繹。(七)青春俠女文人夢。(八)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蒞臨北大。(九)北大之峰決戰落幕。(十)方永剛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做客北大。

從北大新聞網上看北大,但只見歌聲悠揚,舞姿婀娜,一片歌舞昇平的盛世景象,唯獨缺了歷代中國文人憂國憂民的人文關懷。

正當北大學生為新出爐的十佳歌手總決賽點燃不眠之夜的時候,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部分大學校園的學生們,點燃的是手中的燭光,用一片燭光的海洋表達他們對生命短暫和永恆的思索,用32響教堂的鐘聲,用放飛的32顆白色氣球,用數以萬計的雪片般飛向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慰問卡,表達美國上至總統下至平民百姓對生命的尊重,對逝者的追思。

*中國各種災難太多已失去新聞性?*

為什麼中國媒體對發生在身邊的中國人的生命喪失麻木不仁呢?海外一位著名媒體觀察人士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南方都市報發表的作家林達的文章《我看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案》認為,礦難之類的新聞在中國屢見不鮮,已經成了「狗咬人」,而只有「人咬狗」才有新聞價值。

文章說:「幾乎在美國事件發生的同時,中國發生礦難,有和槍擊事件犧牲者同樣數量的礦工死亡。有人感嘆中國媒體和公眾對兩個事件的關注程度有很大差異,質疑是否在大家心目中,美國人的命‘更值錢’?其實,這是一個新聞性問題。所謂新聞性就是一句大家熟悉的新聞界格言:‘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相比之下,後者有更大的新聞性。」

新聞,是記者和媒體對新近發生或者發現的事件的報導。記者在報導新聞的時候,首先要對新聞的價值作出判斷,其中是否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是衡量傳播效果的一個很重要的尺度,但讀者興趣不是唯一的尺度。

30噸重的火熱的鋼水,把32個人溶化進一個鐵餅,這樣的事情顯然不像狗咬人那樣天天發生。這個事件反映出中國在對國企進行私有化改造之後所折射出來的很多問題:如何找出安全生產與謀取暴利之間的平衡關係?

*深層反思:中國媒體沒有自由*

國營企業私營化後工人權益如何保障?為什麼交接班的小屋可以建在鋼水包之下?中國媒體對中國的負面新聞和美國的負面新聞關注的熱度變化等等,都值得探討。顯然不能用「礦難在中國屢屢發生,已經重複多次,受眾已經普遍對礦難之類的新聞產生了精神和反應的疲勞,本能地降低對事件的關注和興趣」來為中國大陸媒體的冷漠提供解釋。其實,不是觀眾審美疲勞,而是媒體故意不報;不是媒體不願意報,而是媒體不敢報,不能報,中宣部不讓報。

實際上,中國媒體在報導災害性新聞的重美輕中傾向背後深層反應出的是中國媒體至今還沒有爭取到新聞自由,採訪自由和報導自由。

*網友:中國從未為遇難百姓降半旗致哀*

美國全國為在校園槍擊事件中死亡的學生和老師降半旗的新聞也在中國民眾當中引起反響。一位中國網友在網上對比了兩國降半旗的做法說:「要死多少人,我們的國旗才能降半呢?」他回顧了中國法律有關下半旗的規定:

1990年6月28日,第7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14條規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誌哀: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四)對世界和平或者人類進步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發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誌哀。
  
這位中國網友指出:「回顧過去,凡是國家領導的死亡都無一例外的執行了這個政策,甚至謝富治這個並不符合資格的人也下了半旗,可是從來沒見哪次為了重大災難死亡的老百姓執行過下半旗政策,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唐山地震,整整24萬人罹難,就連聯合國總部都降下了半旗,可是我們的國旗卻一刻也沒降下來。」
  
他說:「我們和美國同時發生了32人遇難的悲劇。美國大學的猶太老教授和韓國殺手雖然很有新聞價值,也很有思考價值,但畢竟那是離我們十萬八千里外的事情,而被鋼水燒化的32個工人卻是我們的身邊之事。

「網友們和新聞媒體都表現出對美國人無限的關切和對國人災難難言的冷漠,在國人嘲諷美國槍支管理制度的時候,能不能也為我們的同胞難過一次?半旗可能沒什麼實際意義,但這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政府對人權和生命的尊重,而這種尊重蘊涵的社會意義是金錢無法帶來的 。」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