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太和」一詞出自《周易.干卦.彖辭》:「幹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大意是說,萬物的運行變化,只要各自安守本分,保持整體的和諧,就能順利發展。 「太和」含有「普遍和諧」之意。或許因了這種「天人合一」的靈秀之氣,武當山成為修煉之人的理想修煉之地。
「武當」之名最早見於《漢書》。元代劉道明在《武當福地總真集》捲上說:「傳記雲,武當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一名仙室,中岳佐命之山。應翼軫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地勢雄偉,非玄武不足以當,因名之曰武當。」《後漢書.王梁傳》中說:「玄武,水神之名。」李堅注稱:「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關於玄武為何人,一種說法認為玄武是黃帝治下的淨樂園太子真武。還有一種說法稱,大禹繼承帝位後,便將父親鯀封為水神,並在今天的武當山創建玄天廟供奉之,稱為「玄武大帝」。「玄」,即「玄天」,北方的別稱。《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中說,隋文帝開皇元年三月三日,玄武降誕於王宮。既長舍家棄國,辭父母下入武當山修道,度世濟人,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帝封為玄武真人。唐貞觀二年,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宋時真宗避趙玄朗玄字之諱,乃改為「真武大帝」。明朝時,武當山被封為「太岳」、「玄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在此修道之人眾多,而且興建了大量宮觀。清代後,武當山的影響力下降。
除玄武之外,有眾多的修煉者選擇在武當山上修煉。明朝任自垣撰寫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六《集仙記第五》中說:「(在武當山)自黃老設教,神仙至人棲之者眾。」「養生之人,多隱其名字,藏其時日,恨山不深,林不密,惟恐閑名落人耳中。是山證道升真者,何可勝記,去古頗遠,劫火屢更,多失其名」。現在載於史籍中比較有名的仙師真人有春秋時的尹喜、漢時的戴孟、馬明生、陰長生,晉時的謝允、尹軌,南朝的劉虯,唐代的姚簡、呂洞賓,五代的陳摶,宋代的孫寂然,元時的張守清,明代的張三豐等。
史書記載的較早於此隱居修煉的是周康王時的大夫尹喜。據記載,尹喜本為函谷關尹,他見紫氣東來,料定必有貴人來到。果然不久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駕青牛西去,路過函谷關。尹喜熱情接待了老子,並拜老子為師,向老子問道。老子於是住到函谷關,寫下了傳世修煉之書《道德經》五千文。後來老子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尹喜遂挂印辭官,隱居在武當山中開始修煉。不過,《莊子.天下篇》、《史記.老子傳》雖對此已有簡略記載,但尚未言及其武當山隱居之事。直到南朝郭仲產的《南雍洲記》中才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的說法。後人把尹喜在武當山修煉之地的三天門石壁,稱為「尹仙岩」。武當山上的牛槽澗、青羊澗,都是太上神化造訪尹喜之地。
據葛洪的《神仙記》稱,戴孟是漢明帝時人,曾經先後在華山及武當山修煉。在華山得不死之道,可以輕身健行。仙人馬明生在武當山修煉之地為五龍宮,內有煉丹池、自然庵等。其弟子陰長生在侍奉馬明生二十年後,在青城山得道,後在武當山石室中服用丹藥,並造出黃金數萬斤以佈施天下窮乏之人。此後周遊天下。據《元和郡縣誌》武當縣條說:「陰長生於此得仙」。也就是說他在武當山白日飛升,成仙而去。陰長生的弟子鮑靚是《神仙傳》的著者葛洪的師父,此二人後來也都得道成仙。
晉代尹喜的弟子尹軌,亦入武當山修道,人稱「無上真人」,其門徒眾多,在唐朝是頗為顯盛。陶弘景《真誥.稽神樞》中說,謝允是歷陽人,「少英毅,歷仕羅邑宰,博覽群書,道學尤精」;太康年間,他辭官□入武當山,在一石室中修煉,沒有幾年就得道成仙。據說南北朝時在此修煉的就超過四百人。
據武當山歷代山志及均州舊志載,中國民間流傳的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亦在武當山修煉過。呂洞賓,唐朝人,原姓李,曾舉□士不第。後因武則天篡權,迫害唐皇室子孫,乃入山修行。他先在陝西太華山修煉,後被玉皇大帝敕命為傳教祖師。他曾經隱居在武當山的紫氣峰修煉。還有一處叫洞賓岩的地方,傳說也是呂洞賓隱修較長的地方。
此後五代的陳摶,宋代的孫寂然,元時的張守清等成仙真人都在武當山修行過。
不過,中國人最為熟悉的當屬太極拳的鼻祖、明代真人張三豐。《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寫道:張三豐丰姿魁偉,大耳圓目,無論寒暑只披件蓑衣「或處窮山,或游鬧市」。他在明朝初年來武當山遊歷並在此隱居,當時武當山上的五龍、南岩、紫霄殿都毀於戰火,張三豐和徒弟們就在荊棘中蓋了草廬作為修煉之所。一天張三豐對人說:「此山,異日必大興。」此後張三豐離去。明太祖聽說後,派人訪尋他卻沒有找到。後來明成祖即位後,為了感謝神明,特別是真武神在創立基業方面的幫助,除了加封真武,還在武當山上大興宮觀,應了張三豐的預言。而張三豐在遊歷四川後,再次來到武當山修行,並最終成仙。
由於武當山的不凡之處,歷代帝王對其青睞有加。不過,武當山最早的道觀始建於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因均州太守姚簡禱雨有應,致使五龍現身降雨,所以下令在武當山修建五龍祠。大歷年間(766年∼779年)又建太乙、延昌等廟,干寧三年(896年),又更新神威武公廟宋、元、明三朝,均推崇武當真武之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下詔封真武為「真君」,將「五龍祠」更名為「五龍觀」,並開始修建大量廟觀,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五龍觀、紫霄宮、威烈觀、太上觀、佑聖觀等。元時,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封真武為「玄天上帝」,將「五龍觀」更名為「五龍宮」,並繼續在武當山大興土木,修建宮觀。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在武當山建造了九宮九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殿宇房屋二萬餘間。當時其香火隆盛,無論皇子皇孫、文臣武將,還是黎民百姓,每年都要到武當山朝拜。史書載,明隆慶(1567∼1572)時,武當山有道士三百到六百人,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因此武當山被稱為「天下第一道場」。清朝初期,雖仍有一些知名道士在武當山修煉,但隨著人與道越離越遠,成仙之事對人們來說也似乎是遙不可及了。清康熙時期維修了一些宮觀,但清末到民國時期,大部分宮觀被廢棄甚至被毀壞。
目前,武當山尚有明代修建的太子坡、磨針井、回心庵、玉虛岩、紫霄宮、太和宮、泰山廟等古建築遺存。太子坡相傳是真武在磨針井受老婦點化後,重新入山修煉居住過的地方。因道觀建於陡峻的山坡上,故又名「太子坡」。磨針井是傳說中的真武太子在此遇老婦感化的地方。玉虛岩是真武帝修煉和飛升之處。內部供奉著真武象及左右侍從、五百靈官等。關於紫霄宮的來歷,在《真武本傳妙記》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當仙人紫元君超度真武到武當山修煉時,就告訴他「摘其眾峰沖高紫霄者居之」,故武當山的主宮名字為紫霄宮。「紫霄」意指仙氣瀰漫的天空。
在今武當山南岩宮兩儀殿外,存有呂洞賓讚美武當山的一首詩《題太和山》。詩曰:
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聳太和山。
面朝大頂峰千丈,背臨甘泉水一灣。
石縷狀成飛鳳勢,龕紋綰就碧螺鬟。
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柏四面環。
雨滴瓊珠敲石棧,風吹玉笛響松關。
角雞報曉東方曙,晚鶴歸來月半灣。
谷口仙禽常喚語,山巔神獸任躋攀。
個中自是乾坤別,就是原來日月閑。
此是高真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
古人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