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1-30 01:52:19作者:
今年1月11日,美國人口普查署公布了美國兒童在校學習情況的最新統計報告。報告稱更多的孩子學習達標,每4 個孩子中就有1個有天賦才華(Gifted/talented)。美國是個重視天才教育的國家,幾乎每個學校都有針對天才孩子的特殊教育計畫,而人們對天才禍福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最新統計結果
2007年公布的 2003年「兒童日統計結果」是美國人口普查署針對兒童在校情況所做的第三次全國性統計。報告顯示,在2003年有75%的12嵗-17嵗的孩子在學校學業達標合格「on track」(達到或超過同齡人的學習成績),該數字比1994年提高了6%,其中差不多每4個孩子中就有1個因有天賦才能或超前學業而被分在特殊的班級上課。
報告還稱,與1994年的54% 相比,2003年有67%的家長限制兒童看電視的時間和節目內容;
在2003年,有72%的6歲以下兒童每天至少被爸爸或媽媽表揚3 次以上,而6-11歲的孩子每天被表揚3次以上的比例降為51%,而12-17歲時,只有37%的孩子被父母表揚。
1-2歲的孩子在調查的前一週平均讀書7.8次,3-5嵗的孩子上週讀書6.8次。
2003年有38%的12歲以下的孩子曾由非親人的社會幼兒機構照顧,而3-5嵗的孩子中有近一半(47%)在學齡前由非親人的社會托兒所照看。
有42%的12-17嵗兒童,以及36%的6-11嵗兒童喜歡參與體育運動,他們中約三分之一的人參加俱樂部的活動。
有24% 的6-11嵗兒童以及41% 的12-17嵗兒童曾轉學,這個比例與2000年數據相彷,比1994年的比例低。
2003年有11% (即270萬)的12-17嵗學生被驅逐或停止上學,其中14%的男孩和8%的女孩被暫停上學。
美國天才教育的歷史
早在19世紀初,美國就出現了天才教育的雛形,正規的天才教育始於1918年。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美國天才教育體制日漸成熟,已經成為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研究和從教人員力量最大的國家。美國立法規定,天才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服務。為此美國公立學校十分重視天才兒童的甄別與特殊教育,基本上所有公立學校都開辦了「天才與資優教育計畫」(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
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較早對天才兒童實行早期特殊教育的一個州。早在1961年加州就實施了第一個「少數智力天才」教育計畫。當時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標準智力測驗中取得98分以上成績的兒童才能有幸參與這個計畫。
也許意識到這個標準過於嚴格和單一,可能漏過許多真正的天才,1980年加州通過的《教育法》用13項條文肯定了對天才兒童實行特殊教育的做法,而且把「天才」的概念大大拓寬了。該州法律定義的「天才」包括:超常的智力、創造力、特殊學術能力、領導能力、藝術能力等。
統計數據顯示,在2003至04學年,加州12年級學校(相當於大陸的小學和中學)總共有630多萬學生,其中有47萬多人被鑑定為各類天才兒童。有專家評論說,加州的天才教育重在發掘天才學生的多種潛力,在因材施教方面「邁出了大膽的一步」。據專家調查後認為,美國兒童中智商高且富創造力的天才兒童總數達數百萬之多,僅是德州部分,全州公立學校從幼稚園至十二年級總計註冊學生400多萬人,其中天才班學生超過33萬,約佔公立學校學生總數的 8.2%。
提起美國的因材施教,前不久大陸有個熱門話題,講述了一個「中國差生」變成「美國天才」的故事。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學的「標準的差生」,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重點關照」,無奈之下赴美求學;8年後,他成了全美動畫比賽個人組冠軍,幷被老師評價為「是個天才」。如今王楠子是費城藝術學院的大四學生,是該校動畫專業最出色的學生。透過動畫領域的開拓,他甚至已在美國貸款買好了一幢三層小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促使他的父親向中國德教育現狀發難。
去年大紀元還發表了「一家出4位天才少年母親談教子秘訣」的報導。原福建籍的美國華裔何仲柯、蘇誹雲夫婦有四個兒女,他們分別在10歲,9歲,14歲,13歲考入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幷以優異成績畢業。母親蘇誹雲博士在談到其育兒秘訣時表示,他們全家信奉基督教,彼此用博愛的心對待,對兒女的提問,她總是有問必答,經常陪伴孩子讀書。夫妻倆經常就「科學與信仰不衝突」、「創造或進化」等專題在全球巡迴演講。
何仲柯、蘇誹雲夫婦和他們的四個天才兒女:長子何允信,長女何允愛,次女何允心,次子何允聖。(網際網路)
天才的貢獻
究竟什麼樣的人可稱為天才呢?一般而言,智商在130以上,智能比一般人提前兩年(可跳級兩年)即是資優。天才則是資優中的資優。根據現行IQ智商測驗的分類,一般成人智商約分布在85至115之間,介於130至144者則可稱作中度資優,145至159者稱為高度資優,160至 174者即可被視為特殊資優,智商超過174以上者,則是所謂的深度資優。根據史丹佛智商分布理論,智商高於176的機率幾乎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全美國不超過300多人。
天才是人類智能金字塔最頂端的少數人,但這些少數人卻能對人類造成很大影響,甚至能改變整個世界:如今我們能瞭解地球潮汐、彗星運動等,就是因為牛頓利用數學原理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而現在的核能發電、原子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源頭都是數理天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若沒有發明天才愛迪生,我們可能至今還生活在黑暗裡。
用來辨認天才的IQ智商測驗,是1921年由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者特曼(Lewis Terman)利用五年的時間,修正博奈(Alfred Binet)的智慧測驗所研發而成,當時人們認為天賦聰穎的孩子多半是瘦弱、過分專精於某項能力或興趣、情緒不穩定、對社會難以適應等等,特曼透過IQ測驗與天才基因研究,證明了天資高的孩子不僅享有更健康的童年,未來也將成為出衆的成人。
特曼深信天資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他是一名渴望看見最聰明的人透過挑選與訓練而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優生學家,他的研究表明「越早熟,越早爛」這句諺語並不能用來形容天才們的命運。當然,特曼的IQ智商測驗並無法充分區別高度能力與特殊能力、以及聰明與天才之間的不同。其理論還有待更進一步探討。
天才與自閉的基因相同
儘管不少人有天賦的才能,但歷史上有記載的天才卻寥寥可數,多數天才終其一生默默無聞,有些甚至比一般人更加痛苦。根據近年的研究發現,老天爺送給天才們天賦才能的同時,也給了他們特殊的苦難,事實上就像一刀的兩刃。
2005 年6月愛爾蘭三一學院的精神病學家費茲傑拉得(Michael Fitzgerald)在新書《藝術創造力的起源》(The Genesis of Artistic Creativity)中,研究了史上多位名人天才的傳記,包括牛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結果發現他們多半患有「亞斯柏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
這是一種較緩和的自閉症,有這種病的人,會有超凡的藝術創造與高超的數學天賦,愛因斯坦也被認為有這種病。費茲傑拉得發現,導致亞斯柏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和擁有才氣洋溢的創意基因是相同的,兩者之間僅有一綫之隔。
天才或資優生普遍要求完美,他們追求卓越、學習快速,但也讓他們在無法盡如人意時,容易受傷害,造成內心的衝突與不協調。這些現象稱為「過度激動」。波蘭學者達柏斯基(Kazimierz Dabrowski)認為過度激動的特徵包括用不完的精力、較敏感的感官知覺、高智商、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想像力特別豐富、極端的情緒高低潮。美國心理學者Michael Peichowski也認為,過度激動增加智力和情感的發展,但也會產生衝突與緊張。
除此之外,天才或資優能力未被發掘是另外一大問題。美國學者羅伯特(Robert J. Havighurst)研究指出:被社會發現、培育的資優人才,可能不到一半。而根據美國資優兒童協會估計,被鑑定是資優的學生中,只有35%接受資優教育。
天才的苦惱
《我的天才噩夢》一書作者凱莉(Marylou Kelly Streznewski)共訪談了一百位資優成人,她認為,社會沒有教資優生如何適應成人世界的生活。雖然社會上不乏快樂成功的天才,但許多天才幷沒有發揮潛力,甚至完全被社會浪費掉了。擁有獨特珍貴能力的資優者,為了和別人相處,可能隱藏一輩子,「恐懼、被排斥、痛苦的經驗,可以逼使許多人隱瞞自己的能力。」凱莉說。
在科大少年班成為衆人探討焦點的同時,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14歲神童布蘭登(Brandenn E. Bremmer)在家中舉槍自盡也震驚了社會各界。據介紹,布蘭登一歲半不用人教就會讀書寫字,3歲會彈琴。布蘭登僅花7個月就靠在家自學念完中學6年課程,在10歲成為內州林肯市獨立高中歷屆年紀最小的畢業生。後於二年制專科學校裡選讀文、理、工學科,科科輕鬆過關,一旦對任何題目感興趣,他都能在10 天內完成整學期的學業。
布蘭登的母親表示,布蘭登參加智商測驗的結果為178,不過他說測驗太過簡單無聊,所以沒有全部答完,否則成績不知道還高多少。然而這樣一位天才卻莫名其妙的自殺了。有心理學家認為他的智力屬於成人,但心理仍是孩子。心智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棲息,十分辛苦幷無法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導致他自殺的主要原因。
最新統計結果
2007年公布的 2003年「兒童日統計結果」是美國人口普查署針對兒童在校情況所做的第三次全國性統計。報告顯示,在2003年有75%的12嵗-17嵗的孩子在學校學業達標合格「on track」(達到或超過同齡人的學習成績),該數字比1994年提高了6%,其中差不多每4個孩子中就有1個因有天賦才能或超前學業而被分在特殊的班級上課。
報告還稱,與1994年的54% 相比,2003年有67%的家長限制兒童看電視的時間和節目內容;
在2003年,有72%的6歲以下兒童每天至少被爸爸或媽媽表揚3 次以上,而6-11歲的孩子每天被表揚3次以上的比例降為51%,而12-17歲時,只有37%的孩子被父母表揚。
1-2歲的孩子在調查的前一週平均讀書7.8次,3-5嵗的孩子上週讀書6.8次。
2003年有38%的12歲以下的孩子曾由非親人的社會幼兒機構照顧,而3-5嵗的孩子中有近一半(47%)在學齡前由非親人的社會托兒所照看。
有42%的12-17嵗兒童,以及36%的6-11嵗兒童喜歡參與體育運動,他們中約三分之一的人參加俱樂部的活動。
有24% 的6-11嵗兒童以及41% 的12-17嵗兒童曾轉學,這個比例與2000年數據相彷,比1994年的比例低。
2003年有11% (即270萬)的12-17嵗學生被驅逐或停止上學,其中14%的男孩和8%的女孩被暫停上學。
美國天才教育的歷史
早在19世紀初,美國就出現了天才教育的雛形,正規的天才教育始於1918年。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美國天才教育體制日漸成熟,已經成為世界上天才教育最普及、研究和從教人員力量最大的國家。美國立法規定,天才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服務。為此美國公立學校十分重視天才兒童的甄別與特殊教育,基本上所有公立學校都開辦了「天才與資優教育計畫」(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
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較早對天才兒童實行早期特殊教育的一個州。早在1961年加州就實施了第一個「少數智力天才」教育計畫。當時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標準智力測驗中取得98分以上成績的兒童才能有幸參與這個計畫。
也許意識到這個標準過於嚴格和單一,可能漏過許多真正的天才,1980年加州通過的《教育法》用13項條文肯定了對天才兒童實行特殊教育的做法,而且把「天才」的概念大大拓寬了。該州法律定義的「天才」包括:超常的智力、創造力、特殊學術能力、領導能力、藝術能力等。
統計數據顯示,在2003至04學年,加州12年級學校(相當於大陸的小學和中學)總共有630多萬學生,其中有47萬多人被鑑定為各類天才兒童。有專家評論說,加州的天才教育重在發掘天才學生的多種潛力,在因材施教方面「邁出了大膽的一步」。據專家調查後認為,美國兒童中智商高且富創造力的天才兒童總數達數百萬之多,僅是德州部分,全州公立學校從幼稚園至十二年級總計註冊學生400多萬人,其中天才班學生超過33萬,約佔公立學校學生總數的 8.2%。
提起美國的因材施教,前不久大陸有個熱門話題,講述了一個「中國差生」變成「美國天才」的故事。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學的「標準的差生」,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重點關照」,無奈之下赴美求學;8年後,他成了全美動畫比賽個人組冠軍,幷被老師評價為「是個天才」。如今王楠子是費城藝術學院的大四學生,是該校動畫專業最出色的學生。透過動畫領域的開拓,他甚至已在美國貸款買好了一幢三層小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促使他的父親向中國德教育現狀發難。
去年大紀元還發表了「一家出4位天才少年母親談教子秘訣」的報導。原福建籍的美國華裔何仲柯、蘇誹雲夫婦有四個兒女,他們分別在10歲,9歲,14歲,13歲考入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幷以優異成績畢業。母親蘇誹雲博士在談到其育兒秘訣時表示,他們全家信奉基督教,彼此用博愛的心對待,對兒女的提問,她總是有問必答,經常陪伴孩子讀書。夫妻倆經常就「科學與信仰不衝突」、「創造或進化」等專題在全球巡迴演講。
何仲柯、蘇誹雲夫婦和他們的四個天才兒女:長子何允信,長女何允愛,次女何允心,次子何允聖。(網際網路)
天才的貢獻
究竟什麼樣的人可稱為天才呢?一般而言,智商在130以上,智能比一般人提前兩年(可跳級兩年)即是資優。天才則是資優中的資優。根據現行IQ智商測驗的分類,一般成人智商約分布在85至115之間,介於130至144者則可稱作中度資優,145至159者稱為高度資優,160至 174者即可被視為特殊資優,智商超過174以上者,則是所謂的深度資優。根據史丹佛智商分布理論,智商高於176的機率幾乎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全美國不超過300多人。
天才是人類智能金字塔最頂端的少數人,但這些少數人卻能對人類造成很大影響,甚至能改變整個世界:如今我們能瞭解地球潮汐、彗星運動等,就是因為牛頓利用數學原理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而現在的核能發電、原子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源頭都是數理天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若沒有發明天才愛迪生,我們可能至今還生活在黑暗裡。
用來辨認天才的IQ智商測驗,是1921年由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者特曼(Lewis Terman)利用五年的時間,修正博奈(Alfred Binet)的智慧測驗所研發而成,當時人們認為天賦聰穎的孩子多半是瘦弱、過分專精於某項能力或興趣、情緒不穩定、對社會難以適應等等,特曼透過IQ測驗與天才基因研究,證明了天資高的孩子不僅享有更健康的童年,未來也將成為出衆的成人。
特曼深信天資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他是一名渴望看見最聰明的人透過挑選與訓練而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優生學家,他的研究表明「越早熟,越早爛」這句諺語並不能用來形容天才們的命運。當然,特曼的IQ智商測驗並無法充分區別高度能力與特殊能力、以及聰明與天才之間的不同。其理論還有待更進一步探討。
天才與自閉的基因相同
儘管不少人有天賦的才能,但歷史上有記載的天才卻寥寥可數,多數天才終其一生默默無聞,有些甚至比一般人更加痛苦。根據近年的研究發現,老天爺送給天才們天賦才能的同時,也給了他們特殊的苦難,事實上就像一刀的兩刃。
2005 年6月愛爾蘭三一學院的精神病學家費茲傑拉得(Michael Fitzgerald)在新書《藝術創造力的起源》(The Genesis of Artistic Creativity)中,研究了史上多位名人天才的傳記,包括牛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結果發現他們多半患有「亞斯柏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
這是一種較緩和的自閉症,有這種病的人,會有超凡的藝術創造與高超的數學天賦,愛因斯坦也被認為有這種病。費茲傑拉得發現,導致亞斯柏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和擁有才氣洋溢的創意基因是相同的,兩者之間僅有一綫之隔。
天才或資優生普遍要求完美,他們追求卓越、學習快速,但也讓他們在無法盡如人意時,容易受傷害,造成內心的衝突與不協調。這些現象稱為「過度激動」。波蘭學者達柏斯基(Kazimierz Dabrowski)認為過度激動的特徵包括用不完的精力、較敏感的感官知覺、高智商、永不枯竭的好奇心、想像力特別豐富、極端的情緒高低潮。美國心理學者Michael Peichowski也認為,過度激動增加智力和情感的發展,但也會產生衝突與緊張。
除此之外,天才或資優能力未被發掘是另外一大問題。美國學者羅伯特(Robert J. Havighurst)研究指出:被社會發現、培育的資優人才,可能不到一半。而根據美國資優兒童協會估計,被鑑定是資優的學生中,只有35%接受資優教育。
天才的苦惱
《我的天才噩夢》一書作者凱莉(Marylou Kelly Streznewski)共訪談了一百位資優成人,她認為,社會沒有教資優生如何適應成人世界的生活。雖然社會上不乏快樂成功的天才,但許多天才幷沒有發揮潛力,甚至完全被社會浪費掉了。擁有獨特珍貴能力的資優者,為了和別人相處,可能隱藏一輩子,「恐懼、被排斥、痛苦的經驗,可以逼使許多人隱瞞自己的能力。」凱莉說。
在科大少年班成為衆人探討焦點的同時,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14歲神童布蘭登(Brandenn E. Bremmer)在家中舉槍自盡也震驚了社會各界。據介紹,布蘭登一歲半不用人教就會讀書寫字,3歲會彈琴。布蘭登僅花7個月就靠在家自學念完中學6年課程,在10歲成為內州林肯市獨立高中歷屆年紀最小的畢業生。後於二年制專科學校裡選讀文、理、工學科,科科輕鬆過關,一旦對任何題目感興趣,他都能在10 天內完成整學期的學業。
布蘭登的母親表示,布蘭登參加智商測驗的結果為178,不過他說測驗太過簡單無聊,所以沒有全部答完,否則成績不知道還高多少。然而這樣一位天才卻莫名其妙的自殺了。有心理學家認為他的智力屬於成人,但心理仍是孩子。心智在兩個不同的世界棲息,十分辛苦幷無法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導致他自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