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沂:誰的魯能?!誰的中國?!

發表:2007-01-21 02: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文章摘要: 這真是一場曠世罕見的「產權改制」,被改走的絕不只是魯能集團一家的國有資產,全中國大大小小的魯能數不勝數,如果沒有《財經》的憤然一擊,就連這700 多億的掠奪和分贓都能被悄悄掩蓋過去,更何況那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呢?問題是,這些黑箱改制的企業,誰也不會傻到公然發布告示宣稱國有資產已被掠奪,於是,我們被迫發問:我們眼中的一座座大樓,一家家工廠,究竟已經花落誰家?

最新一期《財經》雜誌發表封面文章《誰的魯能》,儘管文章發表後雜誌被不明身份者大量收購,而國內各大網站也受到壓力,被迫撤下文章(新浪網和搜狐網有關人士向外界證實,「受到壓力」不得不這樣做;而《財經》網站撤下文章內容後,頑強地保留了標題),但如同《財經》曾經刊發過的《基金黑幕》、《銀廣廈陷阱》一樣,《誰的魯能》一文,已經在中國證券市場投下重磅炸彈,致使魯能旗下三家公司停牌,而它所揭露出的問題,也引起了體制內外的廣泛關注。

《誰的魯能》揭露出的問題之嚴重,已足以令這篇文章和《財經》主編胡舒立及文章作者李其諺、王曉冰的名字載入中國新聞史,因為它揭開了一樁總資產高達738億企業的轉制中的團團迷霧,使經濟大省山東的第一大企業——魯能集團目前的真實產權歸屬問題震驚中國。

據《誰的魯能》一文披露:魯能集團,這個原為國家電網山東電力集團公司下屬的「三產多經」企業(電力行業內部對 「三產」和多種經營公司的通稱),如今的總規模不僅超過原母體山東電力集團,也超過勝利油田、兗州煤礦、海爾集團等其他知名本地企業巨頭,根據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截至2005年底的數據,魯能集團以總資產738.05億元傲居山東企業第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家「巨無霸」企業數年前已並非國有企業,主要由具有壟斷地位的電網系統職工(實際為山東電力工會)控股;更少有人知道,今天的魯能,已經完成了異常驚險的一躍:在內部人的嚴密運籌之下,職工退股已經基本完成,而兩家位於北京的企業——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首大能源)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下稱國源聯合)——已獲得魯能集團 91.6%的股份。魯能集團股權的作價依據,為魯能集團截至2005年底的賬面淨值,並且減去了魯能集團向股東支付的2005年度現金紅利。以此計算,兩家公司收購總價格約為37.3億元。

我們知道,魯能集團這些年的飛躍式發展得益於它的特殊身份,首先,它原是山東電力集團的三產企業,而原山東電力集團董事長劉振亞目前擔任國家電網總經理之職,在劉振亞上調國家電網之後,原山東電力集團許多中高層領導也陸續高升到北京,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國家電網系統目前是山東幫的天下,這對魯能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人際資源;其次,通過電網系統職工控股的方式,魯能集團如魚得水,我們可以打個比方說,魯能集團成了電網系統權力持有者(他們也是魯能的主要持股人)與愛妾生下的私兒子,它不具備國有企業的名分,卻比一般國有企業更受寵幸。

於是,這家四不像的企業(不是中央國有,不是地方國有,也不是私人企業,其資產組成中,國有、職工入股都有),在電力體制改革所謂「廠網分開」的背景下,利用一個實體兩塊牌子(即魯能集團和作為國有企業的魯能控股)的優勢,既無償佔有了原國家劃撥的資產,又利用與電網的特殊關係,順利地將電送上電網,實現高額利潤(脫胎於國網山東電力集團的背景,使魯能的發電廠一直備受電網「呵護」,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在2005年全國發電機組平均發電小時數下降的情況下,魯能發展集團的發電小時數仍然上升了6.1%,達到了5902小時/年,這一指標遠高於國電、華電、中電投等大型發電集團,與華能集團和同為電網職工持股企業的貴州金元電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一起,高居發電利用小時數的「第一梯隊」),然後再悄無聲息地將國有資產轉移到所謂「控股職工」手裡,最後通過「驚險一躍」的轉制,強制職工退股,由來自北京的兩家神秘企業——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以四兩撥千斤的出價控制了該集團絕對多數股份和幾百億優質資產。

而這「最後一躍」的企業轉制,早在2006年5月份就已完成,不過,即使電力系統和魯能集團內部的管理人員,也說不清新入主的股東究竟是誰,這兩個「新主人」的名稱,在魯能內部一個極小的圈子裡一度被稱為「絕密中的絕密」,如果沒有《財經》的深入調查和披露,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這兩家神秘公司的名字也就不會為我們所知。如今,正是這兩家從天而降的神秘公司,已成為這一大型綜合性集團的絕對控股人。

說這兩家公司神秘,是因為代表新大股東進入魯能集團董事會的國源聯合董事長李彬年僅36歲,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據熟悉電力行業的投資人士透露,國源聯合是在近期「突然冒出來的」公司,其高管有很多是魯能集團的人派駐而來,管理層做派極具「國企的風格」,其車房等待遇也是按照國企的級別標準分配。」而有關資料更顯示: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這兩家企業的自有資金遠不足以收購魯能,顯示背後還有第三方的委託,至於這第三方究竟來自何方,資金來源是什麼,都是一個巨大的謎.

在《誰的魯能》一文發表後,有無法證實的傳言說這個更加神秘的第三方涉及當今中國三個顯赫的權力家族。無論這種傳言是否屬實,權貴控股的猜測方向應該是沒錯的,因為,以電力系統的壟斷性經濟實力和地位,絕不會讓單純的金錢控股現象發生,能以超低價購買魯能巨額的優質資產,如果沒有頂端的權力參與,誰能完成這一出乎人們想像的高難度動作?

於是,循著魯能的轉制軌跡,我們可以看清中國近二十年來國有資產流失的一種模式:先是成立三產企業(據魯能第一任總經理崔兆雁回憶,創業之初「只有五個人,一間辦公室」),再沿用計畫經濟的做法,劃撥國有資產給三產企業,使三產企業迅速膨脹,完成第一次資產轉移,而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國有資產大量注入三產企業,便成立一家與三產企業並行而實際為空殼的國有控股公司,實際上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當需要以國有企業名義出現時,就以國有企業的名義向各級政府伸手要錢要物要特權,等錢物和特權拿到手後,利用完全內部人的便利,在三產企業和國有控股的空殼公司之間(或者說之內,因為二者具有同一套管理班子),玩偷天換日的大搬運魔法,使國有資產流入三產企業,而三產企業產權所屬上的定位不明,又為「最後一躍」的產權轉移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掩護。

事實上,早在魯能集團推行職工控股的時候,2003年,《21世紀經濟報導》就發表了《魯能暗推民營化——31 億員工集資控制360億國有資產》一文,在電力行業引起軒然大波。隨後,中國投資協會會長陳光健就魯能職工持股的問題上書國務院。當年8月,國資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緊急通知,明確要求「暫停電力系統職工投資電力企業」(即國資37號文),文件明確規定,「為規範電力市場秩序和企業改制工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須「暫停電力企業職工投資發電或電網業務的電力企業」,並做出五條嚴格規定,其中第四條明確指出,「違反國辦發[2000]69號文件有關規定的投資和交易活動一律無效」。

根據69號文,魯能在電力改革前夕,即2001年以後,從山東電力集團獲得的發電機組並不合法,理應凍結或退還,而按照國資37號文,2002年至2003年初發動山東省電力集團職工集資、將魯能集團改制為職工持股公司之舉,更屬「逆勢而為」。

不過,國資37號文出臺後,文件所說「有關規範實施的具體辦法」並未出臺,而全國各地電力股工持股企業2000年以後已經投資、不符合國辦發69號文的清退工作,亦並未普遍執行。

於是,左手倒右手的金錢遊戲就開始了,從國有魯能控股平移轉讓資產到魯能集團的潮流勢不可擋:2002年至 2005年年末,魯能集團直接或間接地從魯能控股陸續收購了一批重量級資產或股權。最終形成了魯能集團今天的主要結構,以發電為主業的魯能發展、以物流和房地產為主體的魯能物資集團、以房地產為主業的魯能置業和恆源置業及掌握大量北方煤電項目的魯能礦業集團的部分股權。

這一系列資產轉移,均以資產淨值作價,其結果是本屬於原山東電力的非電網資產在電力體制改革後又一輪「自我重組」,由100%國有控股的魯能控股向幾乎100%職工持股的企業魯能集團集中,其依據僅僅是控股方山東電力集團及其上級國家電網公司的批准,而在這一過程中,劉振亞一直是國家電網的負責人,山東電力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也一直從山東電力內部提升。這些交易不僅兼具「未經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及「未經評估或未通過公開競價方式出售」等程序缺失,本身更直接違反了國資37號文的規定。

於是,魯能集團的膨脹在持續,而其產權的不確定狀態同樣在持續,也就是說,魯能的職工控股雖然受到強烈置疑,中央政府有關部門也採取了一些措施試圖制止,但更高的權力機構似乎消極應對此一嚴重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政策的消極與內部人運作的積極,政策之模糊與悄悄改制的目標之明確,顯然形成反差極大的不等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幾百億事實上的國有資產,就無聲地落入神秘「第三方」的控制之下,既然轉制過程被包裹得如此神秘,那麼,暗箱操作下,魯能集團的企業作價是否存有貓膩,也就可想而知了。

對此,人們深表異議,原中國電力聯合會秘書長陳望祥對《財經》記者說,不論最終接手魯能者系屬何人,背景如何,暗箱操作的退股辦法都會引發各方異議。且不論退出和轉讓價格是否合理——這需要公開透明的招標和拍賣程序來決定,魯能的資產本就有大量國有資產成份,當初改制職工持股時已被中央政府各相關主要部門叫停,部分關鍵性交易即按規定原來就屬於無效交易。現在資產尚未清理,先行清退職工持股,將股權轉讓給其它企業,等於鎖定了全部資產,不僅顯失公平性,且「事涉國有資產流失」。

我們注意到,738億的電力資產轉移,是上海社保基金案涉案金額的二十多倍,但這樣的巨額財產轉移,竟然從 2006年5月份一直被掩蓋到2007年1月份,就連國資委和國家電監會都表示對此毫不知情。事實上,對於財產轉移的雙方,似乎都沒把國資委和電監會放在眼裡:原魯能集團這邊,它可以說自己早已不是國有企業,而是職工控股企業,而對新的控股者來說,它只是兩家普通小型企業,其經營行為當然更不需要向國資委匯報。不過,我相信這都不是問題的實質,之所以如此自信而有巧妙地完成「最後一躍」的轉制,根本原因,除了內部人的嚴密配合外,恐怕還在於有比國資委主任和電監會主席權力更大的人在罩著,魯迅曾經說過,在中國,「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 可是,738億的巨額資產就被這樣輕易搬動了,而且搬得悄無聲息,沒有深不可測的權力做依托,誰信?!

經過此一改制,「誰的魯能」的疑問,就變成了只有少數人知曉的問題,就連採寫《誰的魯能》一文的記者,也未必清楚地知道魯能目前真正的大老闆是誰,也就是說,通過迅速擴張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煤電、金融、房地產、礦業、工程建設、足球等諸多下屬企業的魯能集團,已不再是人們想像中的國有企業,而是某些達官貴人的囊中之物了,可悲的是,我們卻無法知道究竟是誰拿走了它。作為全民所有制名義上的一份子,我們不僅被搶走了財產,就連最基本的知情權都被剝奪。

這就是二十年來企業轉制的最終結果,這就是產權改革的實質。在整個毛澤東時代,人民勒緊腰帶建立起的國有企業,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和積累,卻沒有給人民帶來長久的利益,相反,通過這場全無公平規則的「產權改革」,權貴們上下其手,安全又便當地把國有資產最終劃拉進他們的腰包,藉助這樣的「產權改制」和時間的推移,權貴們試圖讓國有資產的流失成為既成事實。

其實,魯能的轉制模式並不特別高明,這種化公為私的產權交易(說穿了就是公然掠奪和分贓),在全國範圍內比比皆是,魯能的「最後一躍」之所以引起《財經》和社會各界的憤怒,只是因為該交易涉及金額太大、魯能的企業品牌知名度太高的緣故(這也說明權貴們早已不滿足小打小鬧了)。同樣,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緣故,轉制背後的神秘「第三方」也就無須遮遮掩掩了,現在,幾個億、幾十億的案子已經引不起人們的特別關注,但幾百億的資產流產,畢竟還是會刺激人們神經的,權貴們胃口雖大,卻也不敢完全漠視民眾的感受。

不過,即使問題已經被曝光,我們對於制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前景也不敢樂觀。從2006年5月份到2007年1月份,大半年的時間,這神秘「第三方」早已掌控魯能多時,其操作手法之縝密,令人驚嘆,而黑箱操作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可見背後的權力足夠強大,在《財經》的報導捅了他們的婁子,使黑暗中的交易曝光後,全國範圍內對《財經》文章的封殺,顯示背後的權力絕不僅限於財經領域,他們同樣能暢通無阻地橫行於宣傳系統,就在《誰的中國》發表之後,國家電網公司和山東電力集團的網站上,都迅速登出了「闢謠」的聲明,要求做好當前安全穩定工作,並以威脅性的語言,指責《財經》的報導,「給我公司隊伍穩定、安全生產和社會形象帶來嚴重影響。」。那麼,在這樣的權力背景之下,即使《財經》的文章又能奈他們何?恐怕就連國資委和國家電監會也只能繼續裝聾作啞了。

這真是一場曠世罕見的「產權改制」,被改走的絕不只是魯能集團一家的國有資產,全中國大大小小的魯能數不勝數,如果沒有《財經》的憤然一擊,就連這700多億的掠奪和分贓都能被悄悄掩蓋過去,更何況那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呢?問題是,這些黑箱改制的企業,誰也不會傻到公然發布告示宣稱國有資產已被掠奪,於是,我們被迫發問:我們眼中的一座座大樓,一家家工廠,究竟已經花落誰家?

或許,我們暫時還無法知道他們的姓名,但我們知道他們共同的名字叫做:權貴資本。藉助於所謂的產權改革,他們即將或者已經把大大小小的魯能,甚至把整個中國都「改制」到他們的口袋中去了,而我們還在傻乎乎地看著一座座高樓起來,以為這經濟發展的繁榮表相與我們多少有些關係。錯了,這病態的經濟發展已經與中國人民無關,魯能的企業轉制只是國有資產被瓜分掠奪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整個中國,都已經與中國人民無關,正如魯能一直是權貴者的魯能,中國也只是權貴者的中國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自由聖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