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牛市不會停止了嗎?上週,中國股市的總市值超過一萬億美元,去年中國的股票指數上升了120%以上。這個熱潮還使外國資金紛紛投資於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
並不是什麼突然的奇蹟使中國公司發生了轉變。在1400家上市公司中,許多公司的質量仍然很差,不過很低的披露和會計標準使人們幾乎不可能確定公司確切的財務狀況。七家國家控制的銀行佔了市場的1/3,這些銀行尚未證明它們已擺脫管理不善和欺詐的災難性歷史。與此同時,公司能否上市仍由行政指令來決定。市場本身仍是短期投機者的樂園,是由傳聞、內部交易和一些「大角色」拉高出貨等推動的。正如香港一家證券公司的弗雷澤·豪伊所說,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解釋波動最大的股票是那些大型的藍籌股呢?
無可否認,中國正努力清理市場,實行旨在約束交易、增加透明度和改善公司治理的規定。然而,這些規定缺乏穩固的法律基礎,官方管理機構的執行充其量也是不穩定的。長期以來,特殊利益集團和行政對手的勢力範圍之爭一直讓該機構深受其害。另外,從價值上看,中國的上市公司有一半以上從屬於國家。幾乎所有的經紀公司也是如此。所以人們普遍認為,市場上很大一部分資金也屬於國家,許多大的參與者都與國家有著密切聯繫。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的股市就是國有資產以價值過高的股票形式在不同國家部門之間週轉。有效的管理遭受挫折,市場作為私人資本來源的主要作用也是如此。總之,這是對資本主義的一種膚淺模仿。
中國未能發展健全的股票市場以及債券市場,這一點更重要,這為將來積聚了風險。這使國家危險地依賴銀行業為增長提供資金,增加了它遭受突然衝擊的可能性。比較開通的官員明白這一點。他們還承認,中國靠自己對市場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希望不大。北京把富有經驗的國際投機者的持續壓力看成改善公司績效和管理的關鍵:這是它選擇讓許多公司在香港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它規定,外資所有權只能佔國內市場的很小份額。
中國還急需國外的專門知識和技術,以更新其老朽的市場基礎設施。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中,中國承諾從2006年12月開始允許外資在經紀業公司中佔1/3的股份,但此舉已被推遲。奇怪的是,雖然美國已決定把金融改革放在與北京新的「戰略對話」的中心,但華爾街和華盛頓都沒有對這一違反世貿組織承諾的行動提出大聲抗議。然而沒有有效的外來壓力,很難看到改革的動力從何而來。它面臨著政府內外既得利益者的堅決抵抗。
2008年,國家將減持在上市公司的許多股份,這可能使大量股票湧入市場。但誰知道呢,在目前這樣瘋狂的環境下,許多投資者可能認為這是買入的好機會。甚至懷疑目前的牛市基礎不牢固的人也認為,在舉辦奧運會的這一年,北京會想辦法支持股價,而不是冒股市暴跌的風險,使自己陷入政治上的尷尬境地。與此同時,大膽的外國投資者可能會為搭上這班車留在這裡,因為迄今為止他們的投資業績很不錯。但欺騙自己、認為購買中國公司股票就能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分一杯羹的人可能遲早會猛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