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12-17 09:44:02作者:
馬路求愛?寫情書?介紹信、介紹人?如果我們不說,大概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想像和理解。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手機、QQ、MSN、視頻這些現代便捷交流方式都還不成熟的時候,大部分的年輕男女只能靠這樣的方式走在一起。而那個時候找對象什麼樣的條件才是最好的或者必需的?女孩子們心中的理想丈夫又是什麼樣的呢?
馬路求愛
當時年輕男女的相識途徑是少之又少,與現在是不能比的。最有膽量的求愛方式,被當時的人總結為「野戰類求愛」。其實所謂的「野戰類求愛」就是在社會公共場合主動尋找機會,也就是「馬路求愛者」。但這個稱呼聽上去有些貶義的意思在裡面,因為在公共活動場所對異性求愛或者說是示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被鄙視的,就是「作風」有問題。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個剛考上大學的小夥子,在思南路上的蘭村咖啡館喝咖啡,看到店裡有個小姑娘長得很漂亮,是咖啡店的服務員,於是就心動了。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和小姑娘搭訕,怎麼去認識小姑娘。於是回去問朋友:「我看到個小姑娘很好看的,怎麼才能認識她?」朋友問:「名字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於是第二天又到咖啡館來,就想問小姑娘名字的時候。聽到別人叫了這個小姑娘的名字,他就記住了。
回到學校後,小夥子就寫了封信給咖啡館的小姑娘,還在信裡夾了張照片。這個要是放到現在肯定不算什麼大事,可那個時候,寫情書,就是最膽大的行為了。小夥子寄過去後,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回音。沒想到過了幾天,他正上課的時候,輔導員來了,叫他到辦公室去接電話。小夥子這個時候有點害怕了,心裏想不要自己剛剛考上大學就因為這個犯錯誤。打電話來的人問:你是不是某某?是的。你是不是給某某寫過信?是的。你為什麼要寫,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怎麼知道你是誰?我告訴你我是她男朋友!小夥子聽對方這麼一說,就傻了,那怎麼辦呢?對方要求他當天再到咖啡館去一下,否則就找學校。於是小夥子就第二天和同學一起前往。最後就是小夥子答應不會再騷擾小姑娘。
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封信。可那個時候,只要男女雙方確定了戀愛關係就是要結婚的。而且那個時候的女孩子又特別講究貞潔,覺得跟了誰就不能和其他異性有任何工作之外的接觸。就像這個咖啡館的小姑娘就把信拿給男朋友看了一樣。
這個小夥子的事例,後被傳為當時「馬路求愛」的笑談。
書信求愛
通過組織活動寫信,在當時是比較正派的談戀愛的方式。
單位會組織朗誦會,一起參加活動的人就這樣認識了,範圍減小了,起碼算是認識了。所以說這樣的寫信對象是認識的。大家參加幾次這樣的活動,互相討論一些詩歌的話題,幾次接觸過後,有小夥子就對女孩子產生好感了。於是就會打聽女孩子的地址,打聽到她是哪個廠的然後就寫信過去:「某某,那次朗誦會結束後,我一直在想我們那時候的討論真是熱烈啊!那首詩歌寫得真好,完全反映出了真誠的熾熱的感情……」就是這樣一封信,也要寫了撕,撕了寫,而且投遞的時候還要忑忐不安作心理鬥爭,在郵筒旁邊打轉。
當時的女孩子和現在完全不一樣,有想法只能藏在心裏。收到信的女孩子就會把你叫過去,當著大家的面把信還給你。放到現在,可能會覺得沒面子,可那個時候,像這種結果是最仁慈最安全的了。最災難性的結果是,她把信交給她單位,然後她單位打電話到你單位來,要求對你的「流氓作風問題」進行批評教育。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一次朗誦詩會就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嚴重的"資產階級"生活作風問題,這在當時是最壓人的「帽子」。單位還會說,你出去參加活動是代表一個廠子,造成這樣的壞影響是影響集體榮譽的。
介紹戀愛
介紹朋友(對象),到現在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男女雙方會比較舒服,結果也比較明晰,彼此也不會尷尬。那個年代的年輕男女,肯定多多少少都經歷過「介紹」的場合。
一般是男女雙方都各有一個介紹人,基本都是約在公園門口或電影院門口,把男女雙方介紹認識後,介紹人就會找個託詞:「你們聊吧,我們還有點事,先走了。」然後互相眨眨眼就完成任務似地走了。被介紹認識的年輕男女,就會買票進公園聊聊天。後面的事情還是要介紹人來完成。沒看上眼的就會跟介紹人說對方不是很理想,意思由中間人傳達一下,很簡單就了結了。如果看上眼了,想繼續下去,介紹人就會去打聽打聽女方的意思,然後女方就會開始問些條件,於是這就算介紹戀愛的第一步成功了。
現在,女孩們都會要求什麼有房子車子。那個時候,什麼樣的條件算好的條件呢?大概的有幾個明確的方向。政治上要求是黨員,加工資也可以加得到。長像上要像演員,當然這個是其次,畢竟愛美之心每個人都有,而且家裡的長輩會說,長得好看小孩也好看。還有身體要像運動員,因為運動員身體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麼,這樣才能好好工作。收入像海員,而且最好是國際海員,就算一年有三個季度不在家裡也沒關係,國際海員工資很高。頭腦麼要像駕駛員,因為靈活,那個時候人們覺得凡是在單位開車的人,一定是路路通的人,駕駛員是很吃香的。
所以那個時候,男孩子都覺得女孩子們的要求太高了,女孩子們則認為如果真能找到這樣男的,比什麼都強。當然也僅僅是作為一種願望,畢竟這樣完美的人是沒有的。
從1981年「第一條徵婚廣告」誕生至今,徵婚啟事已經走過了整整25年曆程。同時期的徵婚啟事,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潮,因此通過翻閱它們,也是在解讀這過去二十多年來的社會民生變化……
馬路求愛
當時年輕男女的相識途徑是少之又少,與現在是不能比的。最有膽量的求愛方式,被當時的人總結為「野戰類求愛」。其實所謂的「野戰類求愛」就是在社會公共場合主動尋找機會,也就是「馬路求愛者」。但這個稱呼聽上去有些貶義的意思在裡面,因為在公共活動場所對異性求愛或者說是示愛,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被鄙視的,就是「作風」有問題。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個剛考上大學的小夥子,在思南路上的蘭村咖啡館喝咖啡,看到店裡有個小姑娘長得很漂亮,是咖啡店的服務員,於是就心動了。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和小姑娘搭訕,怎麼去認識小姑娘。於是回去問朋友:「我看到個小姑娘很好看的,怎麼才能認識她?」朋友問:「名字你知道嗎?」他說不知道,於是第二天又到咖啡館來,就想問小姑娘名字的時候。聽到別人叫了這個小姑娘的名字,他就記住了。
回到學校後,小夥子就寫了封信給咖啡館的小姑娘,還在信裡夾了張照片。這個要是放到現在肯定不算什麼大事,可那個時候,寫情書,就是最膽大的行為了。小夥子寄過去後,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回音。沒想到過了幾天,他正上課的時候,輔導員來了,叫他到辦公室去接電話。小夥子這個時候有點害怕了,心裏想不要自己剛剛考上大學就因為這個犯錯誤。打電話來的人問:你是不是某某?是的。你是不是給某某寫過信?是的。你為什麼要寫,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怎麼知道你是誰?我告訴你我是她男朋友!小夥子聽對方這麼一說,就傻了,那怎麼辦呢?對方要求他當天再到咖啡館去一下,否則就找學校。於是小夥子就第二天和同學一起前往。最後就是小夥子答應不會再騷擾小姑娘。
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封信。可那個時候,只要男女雙方確定了戀愛關係就是要結婚的。而且那個時候的女孩子又特別講究貞潔,覺得跟了誰就不能和其他異性有任何工作之外的接觸。就像這個咖啡館的小姑娘就把信拿給男朋友看了一樣。
這個小夥子的事例,後被傳為當時「馬路求愛」的笑談。
書信求愛
通過組織活動寫信,在當時是比較正派的談戀愛的方式。
單位會組織朗誦會,一起參加活動的人就這樣認識了,範圍減小了,起碼算是認識了。所以說這樣的寫信對象是認識的。大家參加幾次這樣的活動,互相討論一些詩歌的話題,幾次接觸過後,有小夥子就對女孩子產生好感了。於是就會打聽女孩子的地址,打聽到她是哪個廠的然後就寫信過去:「某某,那次朗誦會結束後,我一直在想我們那時候的討論真是熱烈啊!那首詩歌寫得真好,完全反映出了真誠的熾熱的感情……」就是這樣一封信,也要寫了撕,撕了寫,而且投遞的時候還要忑忐不安作心理鬥爭,在郵筒旁邊打轉。
當時的女孩子和現在完全不一樣,有想法只能藏在心裏。收到信的女孩子就會把你叫過去,當著大家的面把信還給你。放到現在,可能會覺得沒面子,可那個時候,像這種結果是最仁慈最安全的了。最災難性的結果是,她把信交給她單位,然後她單位打電話到你單位來,要求對你的「流氓作風問題」進行批評教育。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一次朗誦詩會就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嚴重的"資產階級"生活作風問題,這在當時是最壓人的「帽子」。單位還會說,你出去參加活動是代表一個廠子,造成這樣的壞影響是影響集體榮譽的。
介紹戀愛
介紹朋友(對象),到現在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男女雙方會比較舒服,結果也比較明晰,彼此也不會尷尬。那個年代的年輕男女,肯定多多少少都經歷過「介紹」的場合。
一般是男女雙方都各有一個介紹人,基本都是約在公園門口或電影院門口,把男女雙方介紹認識後,介紹人就會找個託詞:「你們聊吧,我們還有點事,先走了。」然後互相眨眨眼就完成任務似地走了。被介紹認識的年輕男女,就會買票進公園聊聊天。後面的事情還是要介紹人來完成。沒看上眼的就會跟介紹人說對方不是很理想,意思由中間人傳達一下,很簡單就了結了。如果看上眼了,想繼續下去,介紹人就會去打聽打聽女方的意思,然後女方就會開始問些條件,於是這就算介紹戀愛的第一步成功了。
現在,女孩們都會要求什麼有房子車子。那個時候,什麼樣的條件算好的條件呢?大概的有幾個明確的方向。政治上要求是黨員,加工資也可以加得到。長像上要像演員,當然這個是其次,畢竟愛美之心每個人都有,而且家裡的長輩會說,長得好看小孩也好看。還有身體要像運動員,因為運動員身體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麼,這樣才能好好工作。收入像海員,而且最好是國際海員,就算一年有三個季度不在家裡也沒關係,國際海員工資很高。頭腦麼要像駕駛員,因為靈活,那個時候人們覺得凡是在單位開車的人,一定是路路通的人,駕駛員是很吃香的。
所以那個時候,男孩子都覺得女孩子們的要求太高了,女孩子們則認為如果真能找到這樣男的,比什麼都強。當然也僅僅是作為一種願望,畢竟這樣完美的人是沒有的。
從1981年「第一條徵婚廣告」誕生至今,徵婚啟事已經走過了整整25年曆程。同時期的徵婚啟事,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潮,因此通過翻閱它們,也是在解讀這過去二十多年來的社會民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