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老師的辛酸打工路
小學三年級語文有一篇《翠鳥》的課文。2003年,這篇課文的最後一段關於老漁翁和孩子的對話,被編者作了「生硬」的改編。當年9月,一篇《教學札記二則》的文章及時發表在小學基礎教育權威刊物《小學教學研究》上,該文對《翠鳥》的改編提出了大膽的質疑!現在,我們看到的《翠鳥》又恢復到了原來的版本。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慶陽市寧縣良平鄉惠家小學的代課老師惠志敏。他在該刊物上發表的教學論文,曾經填補了當年慶陽地區教育界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小學教研論文的空白。
隨著代課教師將退出歷史舞臺政策的出臺,現在,他離開了曾經奮鬥了21年的講臺。42歲的他已經兩鬢花白,但為了生存,2006年秋末他來到省城蘭州,他想重新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
一個原本是教師的人,「失業」後走進了陌生的城市。
10月29日早上7時許,從慶陽寧縣發往蘭州的長途汽車緩緩進站。惠志敏揉揉惺忪的睡眼,提著破舊的皮包,走出車站大門。
他拿出一塊干饃饃,邊走邊啃,向行人打探去火車站的路。
火車站的廣場早晨比較清冷,有十幾個提著大包小包的人聚集在火車站進站口,惠志敏趕緊湊了上去。這些從新疆返回的摘棉工看了看眼前這位老實巴交的中年男子,疑惑地說:「老哥,你沒有出過門吧?火車站有什麼活兒干啊!」惠志敏原想跟他們打聽些信息,同時也希望能找到活干,一個小時後他失望了,但他並沒有立即離開火車站廣場,而是注意著三三兩兩從車站出來的農民工,他不時湊上去搭訕。
下午1時40分,他感覺又累又餓,在平涼路一家店舖買了一袋速食麵,加上剩下的一塊干饃饃,喝著好心老闆給他的一杯熱水,湊合著吃了午餐。
惠志敏是到蘭州打工來了。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到省城。從民辦教師到代課老師他整整干了21年,工資從每月40多元漲到200多元。「當老師,我把家當窮了,人也熬老了!」他說。他今年42歲,但眼角皺紋密集、兩鬢花白,看上去像個小老頭!
1985年,21歲的惠志敏高考落榜後在本村小學當起了民辦老師。對於當年的農村青年來說,能當上民辦老師不僅受人尊敬,還意味著有可能轉正,吃上公家飯。「高中畢業在當年的農村來說,算是有文化的人了,那時我懷著滿腔熱忱,想著能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家鄉的孩子,讓他們都能考上大學、走出貧困的山區,這是我的心願!」惠志敏喜歡文學,他希望這個夢能在教學之餘永遠延伸下去。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對他最直接、最殘酷的現實是兩個字:貧窮。
2000年前後,全國所有1984年底以前參加工作的民辦教師最後一批轉正,惠志敏1985年參加工作,自然錯過千載難逢的良機。從此,生活再沒有多少轉機,但他沒有離開惠家小學,繼續當代課老師,期待著有奇蹟出現。今年8月,寧縣所有代課老師和尚未分配的師範院校的學生參加中小學教師招考,惠志敏以7分之差再次錯過機會,雖然目前還沒有接到明確的清退文件,但他已被口頭告知,再不能回學校上課了。
幾年前,惠志敏的父親中風偏癱,為給父親看病他至今仍背著4萬餘元的外債。債還不清,如今又被劃出了代課老師的隊伍,他的希望徹底破滅了!但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今年女兒以超出本科錄取線20多分的成績被甘肅農業大學錄取,但惠志敏因無錢供女兒上學最後放棄了,孩子為此兩天沒有吃飯,而他自己也心如刀割:「我當了21年的教師,盼望著每個孩子能考上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但自己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卻上不起學!」孩子被迫棄學讓他懊悔不已!眼下,女兒正在繼續復讀。他想著利用這個機會給女兒多少掙些學費。
當天,惠志敏沒有找到工作。晚上他在長途汽車站呆了一宿。
30日早上,惠志敏買了一份報紙,抄下了10多條比較適合自己的用工信息。為了省錢,惠志敏一路打聽著步行到濱河路一家化肥廠去應聘配送工。但對方打量了他一番後說:「你年齡太大了,我們這裡的活你干不動!」下午,惠志敏又來到秦安路一家公司,工作人員給了他一張表格,當他在年齡一欄填上「42」歲時,對方在他臉上看了好一陣,他感到渾身不自在。最後,在對方不信任的眼神下,惠志敏選擇默默地離開。這一天,惠志敏去了五六家用人單位,幾乎沒有一家願意用他。「很簡單,我除了過去代課的經歷,沒有一技之長,這21年,要是我不當老師,學上一門技術,也能把家給養活了!」路上,他一邊悶悶地說著,一邊用舌頭舔著乾裂的嘴唇。
「從心底裡說,我很喜歡教師這份職業,站在講台上感覺心裏踏實!」他喃喃地說。在寧縣,和惠志敏一樣的代課老師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8月份全縣招考期間,有2000多名代課老師報名參加,他們都在農村偏僻的小學執教多年。因為執著和喜歡,惠志敏作為一名代課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上做出讓同行刮目的成績。這次他來蘭州時,除了揣著一百多元錢外,提包裡還裝著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專文憑和七八本榮譽證書!
因為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惠志敏對語文教學勁頭十足。1987年初,他的第一篇語文教學研究論文《淺談教學設計》在全國性權威教育刊物《小學教學研究》上發表了。在慶陽地區《教育簡報》上轉載後,被稱為填補了慶陽地區教育界小學語文教研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論文的空白,一時傳為佳話!即便是後來他沒有轉正成為公辦老師,但他的探索精神一直不減。2002年,惠志敏撰寫的《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被《中國教育報》登載後,被評為「教育素養與學生成才筆談」論文一等獎。
時間不長,惠志敏在語文教研上有了一次更大的突破,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他因此被《中國教育文庫》和北師大主辦的《中國基礎教育》雜誌分別聘為特約編輯;同年,香港《中國教育改革》雜誌社轉載了《教學札記二則》,對方還來函邀請惠志敏前往香港參加學術交流會,但因為交不起360元的費用,不得不割捨此行。熟悉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的老師會注意到,該教材有一篇課文《翠鳥》,2003年以前一直保持原版本,2003年新學年伊始,課文《翠鳥》的最後一段有關老漁翁和孩子的對話進行了改編。也就在2003年9月,一篇《教學札記二則》的文章在國家級教學專業刊物《小學教學研究》上發表了,作者對課文《翠鳥》改編後的內容提出了大膽的質疑。而今天,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上冊裡的文章《翠鳥》被改編的內容已經被恢復。而提出質疑的作者就是當時的小學代課老師惠志敏。「在《小學教學研究》上,只有我這一篇探討文章!」談到這裡,惠志敏的眼神放出光芒。
這篇論文當時在慶陽的小學教師中引起不小震動。但今天,這位曾經富有探索精神的代課老師卻離開了講臺。
下午6時許,惠志敏說,他得趕到一個老鄉的住處去,天一黑他就摸不著東南西北了!
10月31日上午,他的口袋裡只剩下25.85元錢,他不敢坐車,不敢打電話。下午,他直奔段家灘一家貨運公司。裝卸貨物的是清一色的年輕人,五六個人包一車,1噸10元,裝卸完畢平分報酬。惠志敏根本不是這些小夥子的對手,老闆出於同情按一半工資接納了他。他一咬牙,扛起一個百十來斤的蛇皮袋,四五個來回之後,他大汗淋漓,兩腿發軟,3個小時後貨卸完了,他癱在地上不動了!這次,惠志敏掙了12元,這是他3天來在蘭州打工掙到的第一筆錢。「這活兒我幹不了,會要命的!」他尋思著再作打算。
休息的片刻,惠志敏給伏龍坪的一個老鄉打了個電話,對方問:「老家給你來電話了,問找到活了沒有?」「你就說找到了,先試著干干!」惠志敏放下電話,一臉茫然。
「其實,我們這些代課老師,除了熱愛這個職業,一個主要的因素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轉正!」在他的印象中,在農村,有門路的公辦老師呆上幾年都會擠破頭往縣城或條件好的學校跑。幾十年在農村一直呆著不動的大都是代課老師。大家誰都不敢講條件,「把課代好,能對得起孩子和鄉親,希望有一天能夠轉正!」惠志敏在惠家村小學21年幾乎沒有挪過地方,儘管他發表過不少學術論文,教學成績也很突出,但他只有一次在全鄉被評為模範教師。「代課老師沒有資格參加縣、市先進教師等方面的評選,僅僅限制在學校和鄉鎮範圍內!」惠志敏認為,當初最後一批民辦教師轉正後,政策上就應該下決心徹底清退,或許,好多人趁早還有其它奔頭,「我們被徹底耽誤了,到了萬事纏身的中年,卻被清退!」
慶陽市作為甘肅省清退代課教師工作的試點城市,截至2006年10月,共清退代課教師1042名。這與慶陽市將清退6226名代課教師的目標相去甚遠。不言而喻,惠志敏是這些代課教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員。而真實的情況是,慶陽市是我省代課教師數量最多的地區,在這次清退代課教師的過程中,對2000年以前聘用的代課教師,將採取一次性補助的辦法予以清退,每人每年補助300元;對2001年1月1日以後聘用的代課教師,每人每年補助 100元。按照制定的清退補助標準,慶陽市財政面臨1000多萬元的專項資金缺口。
11月1日晚7時許,惠志敏打電話告訴記者:「老鄉給我找了一份活兒,在南山搬石頭,一天30元!」電話裡,他很高興。此後就再沒有他的消息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