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戰前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一八事變爆發並非沒有前兆,前面已經說了,張學良其實已經從各方面得到了大量的相關情報。
1931年初,日本滿鐵公司與東北當局談判交涉鐵路問題,時任國民政府鐵道部長的孫科對日方的貪婪舉動甚為擔心,而張學良卻不以為然。
國民政府情報機關幾乎每週都向張學良提供 關於東北駐紮日軍在大規模進行模擬進攻遼寧和吉林的演習的情報(按照日本和東北方面的協議,這類演習應該事前通知東北方面,但是日本並沒有告知),還有日本軍艦向旅順、大連秘密運送士兵和輜重的詳細情報。
甚至在九一八發生前半天,有二個日本士兵剪斷了瀋陽北大營的電話線這樣重要的行為,都沒有引起張及其幕僚的重視。
所以說,就一般得常理開說,張學良早在五六個月之前就應該預計到日軍會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但是張學良畢竟過於年輕(當時不過二十九歲),他根據以往的經驗,錯誤的判斷這些都是日軍的挑□行為。挑□的目的是為了發動小規模的衝突,進而獲得新的資源特權和賠款。而此類挑□行為從張作霖時期到現在層出不窮。到了1929年以後(國民政府宣布要收回東北日本特權),衝突幾乎天天都有!用張學良自己在回憶錄中的話說:當時關東軍士兵天天在街上找東北軍士兵挑□。看到東北軍小兵扛著帶刺刀的步槍,關東軍小兵就上去在刺刀上劃根火柴。而東北小兵也不含糊:你敢在老子刺刀上劃火柴,老子就捅你一刀。之後經常演變為數個甚至上百人的鬥毆時間,常常出人命。
總之,中小規模衝突不斷。張學良說:「遇到這種事,我們就盡量低調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到了後來我就下命令讓士兵一律不要理會日本人的挑□。」
7月,發生萬寶山事件,在東北邊民和朝鮮邊民的械鬥中,日軍軍警用機槍掃射中國邊民,並且挑動國內反華情緒,當時張學良也低調處理。
張學良在事後致電東北政務委員會到:「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賠款,東北將萬劫不復。宜亟力避衝突。」
9月又出現了中村事件,其實處死一個在它國活動的間諜就國際法來說也是沒有問題。但是面對日本方面的強硬態度,9月5日張學良對應召抵北平的參謀長榮臻指示中村事件處理辦法時,命令榮:「沉著應付,勿使擴大,敵果挑畔,退避為上。」
9月6日張學良又自北京致電給遼寧省主席臧式毅、榮臻:「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
中國人古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就算你少帥判斷日軍不會大舉進攻,但至少也應該在軍事上也該做一些防備。
此時的東北軍不但沒有增強防禦力量,還反其道而行之。東北軍在九一八之前一個月仍然不斷從東北抽調軍力入關(日本只花了三十根金條就收買了石友三,石在華北起兵佔領河北石家莊,對抗入關的東北軍。張學良為保證對石的絕對優勢,從關內調動五個步兵旅增援),導致關外本來就實力較弱的東北軍又雪上加霜。
到九一八日軍全線進攻時候,東北軍的主力仍集中在從山海關到遼河的北寧路沿線及中東路沿線數百裡的地域,從軍事上說:這種分散兵力的一字長蛇陣和自殺差不了多少。直接的後果是九一八初期,日軍雖然出動兵力並不多(一萬多人),但是在局部仍然能夠集中優勢兵力,保證戰力的絕對優勢。日軍只用二天時間就基本擊潰這些分散在數百裡鐵路線上的東北軍,迅速完成了軍事戰略上勝利。
東北首府的瀋陽只駐有1萬5000人,與朝鮮接壤的國境線上居然只有6000人。東北軍原本就是軍閥部隊,和雇佣兵差不多,在好男不當小兵的中國,當兵都是活不下去的農民子弟混口飯吃的手段。這些軍閥混戰中參軍的東北軍,和抗戰中很多戰役中有死無退的精銳中央軍和地方軍根本無法相比。加之東北易幟沒有多久,當兵的普遍沒有什麼高深得國家民族意識。其兵源素質和戰鬥力都無法和號稱世界一流的日本精銳關東軍相比(日本自稱關東軍士兵是最精銳的士兵,戰鬥素質高於蘇軍,美軍和英軍),現在連數量上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如果九一八不失敗才是奇蹟。
2.爆發當時處理失措
________________
九一八事變爆發了,當時張學良的所在有各種說法。野史說:張學良正在某女星的床上作樂,在聽到下屬報告以後仍然沉溺於溫柔鄉,第二天才急忙去處理。這種說法有市場,但是是不對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張當晚正在跳舞,下令不許任何人干擾,所以在幾小時後才聽到這個消息。
其實此時的張學良並不在東北,而是在北平的一個戲院。據當時的外國人回憶,張在聽到下屬報告以後,立即起身帶領衛兵離開了戲院。
張由於早年抽大煙後來又改為靜脈注射,雖然後來戒掉了毒癮,但是身體一直很差。在1931年7月又感染上了傷寒,斷斷續續住院很久。
1931年9月,張學良一直在北平協和醫院療養,根本不在東北。
孫子兵法中特別強調一線指揮官的作用,因為戰局變化萬千,每個小時都可能有重大的變化。勝利和失敗的戰機往往就在十幾個小時到幾個小時內。身處後方的所謂大元帥或者最高指揮官往往不能夠瞭解前線得真實情況,很多重要得軍事舉動必須由一線指揮官決定。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劉備,蒙古皇帝成吉思汗,羅馬皇帝愷撒,打仗都要親到第一線得原因。
所以說,張學良不在關內,無法瞭解具體的情況,是很難作出準確的判斷。九一八當天的判斷失誤就是很容易發生的了。
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張就必須也應該指定一個能夠控制東北大局的心腹指揮官,讓他能夠隨機應變的處理問題。
但是九一八開始時,張學良並沒有任命任何一個能力足夠的人來主持東北大局,從而導致九一八開始以後軍隊一片混亂沒有指揮的情況。
更令人吃驚得是,除了缺乏控制大局的統帥以外,東北軍的重要軍政人物居然都不在自己的崗位上。東北三省中的二省主席──東北軍副司令兼任吉林省主席張作相和黑龍江省主席萬福麟因為各種原因都不在他們所負責的省份。直接的後果是,九一八以後吉林省代主席很快率部投敵,黑龍江地方軍事將領也很快投靠日軍宣布黑龍江「獨立」。
除了高級軍官將領以外,中級軍官也好不到哪兒去。就拿日軍首先進攻的北大營來說: 北大營的最高軍事長官第七旅旅長王以哲,在日軍進攻當晚根本不在營內,而是在外參加社交活動。除了旅長不在以外,該旅下屬的三個團長,居然都在營外(當天是軍隊發軍餉的日子,很多軍官都違背軍法出去找樂子去了)。戰鬥開始以後,只有一個團長王鐵漢聽到槍聲後火速趕回北大營。
當過兵的網友都知道,作戰時候,當兵的能作的就是聽命令行事。一般絕不可能自作主張,至於大的方面比如戰略戰術甚至地理位置都是中級指揮官所瞭解,當兵的是不知道的,也不需要他們知道。比如當時臺兒莊血戰的士兵打完仗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是臺兒莊。當兵的所能做的就是聽上級的命令。現在這種局面,能夠下命令的軍官都不在,普通士兵如何有效抵抗?
日軍炮擊北大營時,在北大營最高長官是沒有什麼戰鬥經驗的旅參謀長趙鎮藩,他在找不到旅長王以哲並且非常驚惶之下,只有一再的以電話請示東北軍參謀長榮臻。
榮臻並不瞭解情況,他根據張學良前幾日的命令回答:「北大營士兵暫時不允許抵抗,等待命令。」
隨即榮臻火速打電話報告張學良情況,張學良已經從戲院趕回協和醫院,他當時回答是:「這是日軍借演習挑□,要避免日軍找藉口擴大衝突,不得開槍還擊。」
榮臻隨即打電話給趙鎮藩,命令其北大營士兵不許開槍還擊,稍後又指示該旅應該立即突圍。
當時衝入北大營的日軍士兵只有不到千人,東北軍士兵數量是其數倍。但是由於東北軍一,無長官。二,無武器(戰前為了防止士兵私自和日軍衝突,已經將武器集中管理。到了開戰時候找不到負責武器的人員)。三,遭遇突襲後軍心大亂。東北軍陷入一片混亂最終只作出了微弱的自發抵抗,後來在趙鎮藩下令突圍以後隨即一鬨而散。該旅絕大部分突圍成功,只損失很少的人員。
當時張學良九一八當晚親自下的命令,可以從榮臻九一八後的報告中清楚的體現,他在報告中寫到:「報告張副司令 信號聲音爆發後,余即電話詢問各方,得知日軍襲擊北大營。當即向北平張副司令,以電話報告。當經奉示,尊重國際和平宗旨,避免衝突。故轉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長,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繳械,佔入營房,均可聽其自便等因。彼時,又接報告,知工業區迫擊炮廠、火藥廠均被日軍襲擊。當時朱光沐(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秘書兼東北電政管理局局長)、王以哲等,又以電話向張副司令報告,奉諭,仍不抵抗。遂與王以哲、朱光沐同到(遼寧省政府主席)臧式毅宅研究辦法,決定無論日軍行動如何擴大,攻擊如何猛烈,而我方均持鎮靜。故全城商民軍政各界,均無抵抗行為。」
此時張學良連夜在北平召開東北軍政首長會議商量對策。
這個會議特別體現了張學良軍閥的本質,張認為目前的軍事行動很可能是日本想效仿蘇俄中東鐵路事變一樣,通過一場局部戰爭來奪得南滿更多的特權。此時中央政府已經分裂為南京,廣州二個政府,派系鬥爭激烈,廣州的國民黨反對派爭取到了很多國民黨資深大佬通過各種手段要求蔣公下野。同時中央還在對地方軍閥激戰,不可能給予東北軍太多支援。
所以如果中央政府決定和日軍全面開戰,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東北軍必當首當其衝,而且必將遭受日軍嚴重的打擊。早在和蘇俄老毛子的中東鐵路衝突中,中央政府也是支持東北軍抵抗蘇俄老毛子的入侵,結果中央軍沒有出兵支援,東北軍獨自作戰導致損失接近一萬人(被俘8000多人),傷了元氣。此時日本出兵規模雖然不明確,但是怎麼也比中東路蘇俄老毛子出兵要大得多。如果再和日本全面開戰,實力佔絕對劣勢的東北軍必然要遭遇嚴重損失。軍隊是軍閥的命根子,這支東北軍是張家二代人苦心經營幾十年才得來得,當然不能這樣損失掉。
所以張學良決定命令東北軍不要抵抗,遇到日軍就後撤或者突圍,要軍隊盡量保存實力。同時一方面通過張學良重金收買的日本政府高層制止日本軍方得行為,一方面通過中央政府得外交部訴諸國聯大會,期待列強將其制止,另外張學良緊急派遣秘密特使去蘇俄,希望藉助蘇俄在北滿的利益牽制日本。
決定了以後,下了命令以後,張學良在19日凌晨才電告蔣介石,所以不抵抗的命令可以明確是張學良自己下達的,並沒有經過國民政府的任何指示。
具體可見歷史資料中9月20日晚,張學良對外國記者的談話記錄,張學良當時說:「18日夜,日軍突襲瀋陽,並將該處與滿洲其他各處佔領,成一作戰行動。此舉實毫無理由,且為未有之先例。……其作此行動,適逢中國在水災、共禍與內戰分擾期間。余窺透日軍擬在滿洲有某個行動後,即令部下,倘遇日軍進攻,中國軍警不得抵抗,須將軍械存入庫房。當日軍進攻消息傳來時,立時又下令收繳軍械,不得作報復行動。故當日軍開槍與機關鎗,並用炮轟擊北大營與其他各處時,中國軍隊並無有組織之報復行為……」
這段話中「余令部下不得抵抗」,「當日軍進攻消息傳來時,立時又下令收繳軍械,不得作報復行動」,再清楚不過地說明瞭是張學良本人下令不抵抗的。
當時有一種說法是蔣介石在九一八當晚下令張學良不要抵抗,張學良只得從命。這種說法已經被張學良晚年自己多次澄清。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說明晚年的張學良還是一條漢子。
1991年5月28日,張學良在紐約接受東北同鄉會會長徐松林偕老報人李勇等人訪談時,有人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說: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
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
替張學良晚年記錄口述歷史的哥倫比亞比亞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張之宇記載:「張氏曾自疚,告訴筆者:我是封疆大吏,中東路,九一八事件,對蘇、日關係,平時我有自主權,不能說有了事,推卸責任。外間傳說我有蔣(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諭存在於鳳至手中,是扯淡。於鳳至不是那種人。」
最可靠的還是以下的內容
張學良對為他記錄自述歷史的著名歷史學者唐德剛談的話記中,有如下一段記述:
「我要鄭重地聲明,就是關於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變不抵抗,不但書裡這樣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這是中央的命令,來替我洗刷。不是這樣的。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說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絕對不是的。」「那個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他解釋當時為什麼下令不抵抗:
「沒想到日本敢那麼樣來(指侵佔整個東北──引者注)……事前未料到,情報也不夠,我作為一個封疆大吏,我要負這個責任,不抵抗,不能把這個諉過於中央。」
當唐述及,五十多年都說蔣介石電令不抵抗,張學良還把電報稿隨時放在身上時,張學良回答說:
「瞎說,瞎說,沒有這事情。……這種事情,我不能諉過於他人。這是事實,我要聲明的。最要緊的就是這一點。這個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個兒的事情,是我的責任。」
實際上張學良說的也是對的,因為18日晚和19日早晨的蔣公正在永綏號軍艦上,該艦18日離開南京前往南昌剿共指揮部,由於軍艦上沒有高效的通訊設備,蔣根本無法知道情況。19日中午軍艦開到湖口蔣才得知日本進攻的消息,但是對具體情況仍然不清楚,後趕快發電向張詢問具體情況。但是此時已經晚了,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已經下達了。而瀋陽在9月19日晨6時30分丟了,19日下午5時30分,長春也被日軍佔領。
同時19日,駐朝鮮的日軍開赴東北支援關東軍,日軍數量很快增加到四萬人,還有一定數量的滿鐵株式會社的退伍軍人。雙方的實力差距很快拉大了。
可以說,張處理得後三種方法都沒有錯,通過外交渠道試圖解決也是一種辦法。但是張學良保存實力避免衝突的原則是大錯特錯了。
避免衝突的前提是日軍發動局部的中小規模衝突,因為這些衝突是為了獲得一些特權或者敲詐一些錢。避免衝突可以保存實力,最後賠錢讓步來平息事變,這樣可以保住根本。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暫時的讓步是為了將來的反攻。但是現在日本的目的是佔領整個東北,連老窩都沒有了,一切都完蛋,根本談不上將來的反攻。張學良的所為統統不合常識。
張學良的初期判斷失誤和一意孤行是九一八慘敗得最大原因。
3.爆發後缺乏應變
______________
果然,東北軍在接受了避免衝突的命令以後大部沒有做抵抗就扔下幾乎全部的輜重和裝備各自突圍,向錦州和山海關方向集結。
這讓世界大跌眼鏡,客觀來說,從滿清末年以後,中國還從來沒有不作抵抗就全軍逃跑的局面。鴉片戰爭,北洋水師,北伐軍濟南事變,雖然最終都是慘敗,但是都還做了相當的抵抗。
九一八開創了中國歷史的先河,也不怪後來東北軍士兵以後根本無法站直腰。
初期由於張學良判斷失誤而導致東北軍的不戰而逃的結果是僅僅一萬多人的關東軍使用閃電戰的手段,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二十四小時內(9月19日一天時間內)就佔領省會瀋陽和長春,還佔領營口、田莊臺、蓋平、復縣、大石橋、海城、遼陽、鞍山、鐵嶺、開原、昌圖、四平街、公主嶺、安東、鳳凰城、本溪、撫順、溝幫子等數十個大小城市。
20日佔領熊岳城;21日佔領吉林;22日佔領通遼、鄭家屯、牛莊。
1931年9月18日至25日一週內,關東軍就佔領遼寧、吉林兩省的30座城市,並完全或部分控制了12條鐵路線,在這一週中,日軍基本沒有遭遇強有力的抵抗。
其中第一天就丟掉了軍事重鎮瀋陽和長春,尤其是長春乃南滿鐵路的終點,是吉林西邊的門戶,若日軍侵佔長春,可東犯吉林,北攻哈爾濱,西圖洮南,再取齊齊哈爾。日軍佔領長春當年只遇到少數愛國東北軍士兵得自發抵抗,其他士兵不戰而逃。
至於瀋陽失陷,瀋陽守軍幾乎是不顧一切的撤退,所有重要軍事和民用目標全部被日軍接收,損失極為巨大。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遼寧省政府、兵工廠、飛機場及一切重要軍政機關和東三省官銀號等悉被佔領,所有駐省城的軍警均被繳械。僅瀋陽兵工廠,即損失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重炮、野戰炮250門,各種子彈300餘萬發,炮彈10萬發,東三省航空處積存的300架飛機,竟盡為日軍掠去;其唯一的金庫所存現金7000萬元,亦被洗劫一空。
短時間內丟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東北大部分地區,除了日軍經過長期攻佔東北的演習,每個士兵對入侵東北的各種行動都熟知以外,張學良下令保存實力才是短時間潰敗最重要的原因。
從戰略的角度上來說,僅僅九一八事變的二十四小時後東北軍就已經從戰略上陷入極端得被動,很難挽回敗局了。這些都是張學良錯誤判斷的惡果。
可以說,到了九一八 3天後得22日,日軍佔領東北全境得目的已經昭然若街了。
此時張學良就應該果斷調整戰略,命令部隊立即就地抵抗,最大程度的阻止日軍的繼續進攻,同時尋求國際上和中央政府的幫助,儘可能的挽救敗局。
至少如果張作霖還活著一定會這麼做的。
但是,張學良和其父親不同,他沒有什麼處理重大事務的經驗和能力。他當上東北王是靠了老子張作霖的勢力並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打拼出來的。張二十歲成為少將,二十五歲成為中將,二十八歲成為東北王,三十歲成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成為僅僅次於蔣公的中國二號人物。張出身富貴而且一路順風,幾乎沒有獨立處理突發事件的任何經驗,所以缺乏把握大局和應變的能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九一八當晚的錯誤判斷,老薩個人覺得倒是不應該過多責怪張。畢竟人人都有失誤的時候,巴巴羅沙計畫開始的時候,蘇聯莫斯科也曾經下令蘇聯邊防軍沒有得到命令不得對德軍作出抵抗。張學良初期的判斷失誤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到了第二日19日,關東軍全線進攻,東北連續丟失那麼多重要據點的情況下,自然應該立即改變戰略。
可惜張學良此時集中表現了其年輕,能力不足和私心過重,在初期判斷失誤以後,中期張又沒有迅速應變的才能,最終導致了一週丟失遼寧大部和吉林全部得悲慘局面。
4.治軍無能,部下叛變極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說,雖然日軍準備充分,東北軍不戰而退,但是畢竟東北三省幅員遼闊,人口也有三千多萬,全部征服也沒有這麼容易。
老薩一向認為:統一的中國只要政府不是極端獨裁腐敗和愚民,按照中國人的民族精神,根本不可能有外敵能夠打垮我們。除非是有大量熟知中國事務的內奸投靠敵人,東北軍正好符合了老薩的說法。
當時的中華民國的東北地區一共有四省,分別是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和一個哈爾濱特別行政區。事變發生之後,有二個省和一個特別行政區的軍政負責人先後投敵。
日軍19日迅速佔領的只有遼寧省的大部,遼寧省長臧式毅後來投降日軍,成為滿洲國的高官。
19日,日軍進攻吉林省。吉林省參謀長兼任代理主席熙洽竟然命令部隊打開城門,歡迎日軍進城,日軍第二十團一彈未發就佔領了吉林。
至於哈爾濱的東省特區,有後來擔任滿洲國總理大臣得哈爾濱特區首長張景惠作內應,日軍基本沒有遇到抵抗就佔領哈爾濱。
黑龍江方面,洮遼鎮守使(洮南至遼源一帶)張海鵬勾結日軍,宣布黑龍江省「獨立」,並且隨即出兵進攻黑龍江省主席馬佔山部。
真正予以抵抗得就是馬匪出身的黑河警備司令兼黑龍江省主席馬佔山將軍,他在黑龍江和日偽血戰一月,給予日軍很大殺傷。但是馬佔山只有2000多人的騎步兵,日軍有5000人左右,還有四輛裝甲火車和數十門重炮,馬部殺傷日偽3000多人以後,最終不敵退出首府齊齊哈爾。
黑龍江是一個特例,除了黑龍江以外,東北軍高級軍政將領臨陣叛變的極多,這些人後來大多成為偽滿洲國的鷹犬,丟盡了中國人和東北人的臉。
這種情況讓老薩非常不能理解。照理來說,張學良父子治理東北軍幾十年,其部下都應該是經過仔細挑選的絕對可靠心腹。
沒想到一到開戰,這麼多重要位置行政和軍事將領投敵,導致日軍兵不血刃佔領二省一個特別行政區,大大加深了關東軍侵略的胃口。就連開始懷疑 經濟危機中能夠完成侵略 的日本天皇裕仁也說:「東北軍真是太監軍隊」。
對比起來,整個抗戰期間,蔣公嫡系的黃埔將領,除了一人以外(劉峙的侄子,一個低級參謀),沒有一人投敵。
可見張學良治軍之無能。
5.最重要且無法辯駁的賣國行為--放棄錦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明確命令張學良固守錦州,張拒不執行。
日軍進攻錦州時候,張學良已經將主力撤走,錦州沒有發生過戰鬥。
放棄錦州是張學良無法辯駁得賣國行為。
錦州地理位置極端重要,它是關外和關內連接得重要咽喉和門戶,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大明曾經和滿清辮子兵在錦州斯殺多年,爭奪這個軍事重鎮。
日本關東軍攻陷瀋陽以後,張學良命令所有突圍部隊向錦州集結。1931年9月23日,張學良下令在錦州設立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以及遼寧省政府行署,把集中在錦州的東北軍部隊重新武裝。
以錦州為中心的遼寧西部軍事上極為重要,其離北平的距離不遠,離瀋陽也比較近。如果能夠保持佔領遼西,就可以在東北戰略上保持進攻的態勢,最重要的是還能夠扼守關外門戶,能夠有效阻止日軍入關,繼續侵略華北和熱河省。
此時關東軍已經集結部隊準備進攻錦州,但是國聯已經接連三次決議要求日本必須立即停止在東北的軍事行動並且從東北撤軍。日本軍方雖然並不買帳,但是日本政府必須考慮到盡量避免日本在國際陷入孤立。迫於國聯的壓力,日本政府通過日本軍部連續發布四道命令,讓關東軍暫時停止進攻錦州。
於是關東軍只好派出偽軍三次進攻錦州,此類中國渣滓組成的烏合之眾 失道寡助,必然遭遇慘敗,三次進攻都被東北軍擊潰。
但是1931年12月7日,日本內閣發生重大變革,主和一派被排擠出內閣,主戰一派奪取了政府的全部權力。同日,日本政府批准日本軍方侵略中國東北的大政方針,同時日軍正式從本土派遣大量部隊進入中國東北(原先是從朝鮮調兵),同時軍部也同意了關東軍攻佔錦州的計畫。
得知此消息的張學良開始動搖。
12月,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開會,粵方人員僅一部參加,胡漢民等在上海堅持要蔣公下野。蔣公為促成黨內團結,辭國民政府主席職,離京回鄉。
此時張學良已經明白東北基本上是丟了,列強起不到什麼作用,蔣公下野後的南京政府也不會給其什麼有效支持。反擊收復東北現在來說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
此時張學良面臨二個選擇:
1.繼續在遼西抵抗日軍。
如果張學良是中央軍,那麼他自然會為了國家民族在遼西這個戰略要地堅守下去。
只要守住錦州就可以組織日軍對關內的入侵,即使最終承受不住,多守一天就能夠保證關內多一天得安全,多守一天就能夠多一天掃平關內割據的軍閥,進而積蓄抗日的力量。
況且,東北軍扼守錦州並非全無勝機,除了逃到錦州的十多萬部隊以外,華北還有十萬東北軍精銳,他們隨時可以上火車運送到錦州。當時東北全境的日軍不過四萬人,大家奮力一搏並非全無勝利的可能。
如果打了勝仗還有可能導致日本國內主和派的勢力復興,造成對中國比較有利的局面。
但是,張學良不過是一個軍閥而已,他並不是中共偽造的什麼偉人。
張和駐守新野劉備一樣,是不可能為劉表擋住曹操大軍。
曹操大軍剛剛大舉南下,劉備帶兵就扔下新野,帶領部下逃往江陵。
同樣,張學良也不可能用自己的部隊去為中央軍在錦州擋住日本人,他所作的和劉備幾乎完全相同。
還有其之後的山東主席韓復蕖也是和張學良一樣,面對日軍的進攻違背中央命令放棄濟南逃走。
自古以來軍閥的槍桿子就是命根子,比其更壞的中共尤其鼓吹「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而地盤則是本錢。如果地盤丟了,還可以通過槍桿子打出來。但是如果槍桿子沒有了,那麼現有的地盤隨時可能被別的軍閥控制。
最好的例子是貴州王家烈,他被中央軍威逼利誘的和紅軍火拚,結果滇軍部隊和紅軍拼光,自己也被送到陸軍大學「學習」,結束了他獨霸貴州為禍一方的局面。貴州被中央控制,後來成為抗戰可靠的大後方。
況且張學良當時還控制關內的熱河,晉綏,河北等華北幾省,地盤還是有的,不用打出來。
但是如果一旦東北軍和日本拼光了,華北的地盤就沒法守住,而這個張學良陸海空副司令就一錢不值。
到時候難免成為湖南唐生智,貴州王家烈得那種角色,成為一個有名無實得高級幕僚。
這種情況當然是獨霸一方,威風無限可以和蔣公平起平坐得土皇帝張學良不可能接受的。
軍閥就是軍閥,共產黨就是共產黨,本質是不會變的。國家民族和他們的私利比起來,簡直一錢不值。
猶豫再三,張學良終於還是決定走第二條路。
就是把東北軍主力撤入關內,避免和日軍交戰以保存實力。
當時關東軍的目的是佔領東北三省,在東北三省和蒙古沒有奪取的情況下,暫時不可能進攻關內。這樣可以保證張自己的數十萬部隊得安全。
但是張也知道這種行為必將遭受千古罵名,思量再三,軍閥自私的本性終於讓他作出了決定。
其後張學良對這個決定也是後悔不已,但是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賣的。
需要說明的是,張學良也不是一味的賣國,在撤兵的同時,他也做過一些努力。希望能夠即保存實力,又能夠守住錦州。
他讓擔任特種外交委員會秘書長顧維鈞曾在11月末提出錦州中立化方案,建議「我軍可自錦州撤至山海關,但日軍須向英、法、美各國聲明,擔保不向錦州至山海關一段區域進兵並不干涉該區域內中國行政機關及警察,此項擔保須經各該國認為滿意」。隨後由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提案,建議中立區由英、法、意中立國軍隊駐守,日軍不得侵入。該提案由於英、法等都表示無法提供軍隊,日方又堅持錦州須在日軍管轄區內,國聯理事會於12月7日議決放棄。
在得知列強的決定以後,張學良徹底下了撤退的決心。
1931年12月21日,張電令王樹常第二軍司令部:「當日本進攻錦州之時,我軍駐關外部隊理應防範,但若現政府方針未定時,自然不用錦州部隊進行防守,因而撤至關內,該部隊駐地為遷安、永平、灤河、昌黎。」
根據張的命令,駐錦州的步兵十二旅、二十旅,騎兵第三旅相繼撤入關內,留錦兵力僅剩熊飛率領的3個公安騎兵總隊。
1931年12月25日,迫使蔣公辭職的新上任的南京政府在通過情報部門得知張學良的決定以後大為震怒,立即明確下令張學良「積極籌劃,以固強圉。對於日軍進攻錦州,應盡力之所及積極抵抗…死守錦州」,該命令立即為國內外諸多報紙轉載。
但是張並不理會,依然繼續把主力撤出東北。
12月29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再次明確發電命令張學良停止撤軍:「如遇侵犯,則抵禦之。」
張學良此時早下了決心,他回電到:「是為我以東北一隅之兵,敵中鄰全國之力,強弱之勢,相去懸絕,無論如何振奮,亦必無僥倖之理!」
29日當日,關東軍攻陷盤山,迫近錦州。
參謀總長榮臻於當日從北平謁張返錦,以「兵力過疲,損失過重,槍彈缺乏,後援不及」為由下令各軍做總撤退。
30日,國民政府得知東北軍發動總撤退令以後,再次電令張學良堅守錦州:「日軍攻錦緊急,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
張此時連樣子都不作了,根本不予理會。
1932年1月2日,東北軍隊各部已從錦州撤退完畢。
3日,日軍前鋒數百人進入錦州城,他們驚訝的發現根本沒有遭到軍隊抵抗,日軍後續部隊隨即進入,東三省全部失陷。
此時東北正規軍已經全部撤退,只有被日本稱為馬匪的黑龍江省主席馬佔山率領幾百騎兵和日軍堅持作戰,另外就是無數不願作為亡國奴得普通東北老百姓拾起部隊丟下得武器組成義勇軍誓死抵抗倭寇入侵,他們的數量多達三十多萬人。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試問張學良和東北軍士兵如何對得起自己的父老鄉親。
張學良父親為日本人所殺,其不為父親報仇也不能繼承父親的遺志,這是不孝。
東北老百姓養活張幾十年,張不能保護子民,這是不義。
張之後在共產黨教唆下打著抗日的旗號綁架了自己的兄長和上級蔣公,這是不忠。
而西安事變造成的結果和九一八的結果大家有目共睹,試問張學良有什麼面目回到東北老家?
據說當時最後一批離開錦州的東北軍士兵跪在車站得地上痛哭不止。一個軍人臨陣脫逃,把自己的人民丟給敵人去肆意淫辱屠殺,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人來說都是最大的恥辱,這樣的人又有什麼面目稱為軍人?
國民政府中央方面也有一定的連帶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需要說明的是國民政府和東北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共產黨為了給自己竊取中國大陸提供依據,一直宣傳國民政府下令,張學良照此執行。
其實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可以這樣說,東北基本上處於准獨立王國的地位,和中央幾乎平起平坐。
軍事上,前面已經說過了,東北軍裝備和人員都不比中央軍差,數量上甚至還佔優。在周朝,地方的諸侯還普遍聽從皇帝的調遣。而張學良比周朝的諸侯還要牛,中央根本無法調動他的一兵一卒。
遠的不說了,就說中原大戰期間。蔣公為了爭取張學良支援中原,派出手下二個超級說客──張群和吳鐵城帶著200萬銀圓巨款和許諾讓其控制華北地盤並給予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的職位,才勉強張同意站在中央一邊。
之後又要國民政府撥給東北軍入關開拔費2400萬銀圓,並且要求中央首先攻陷濟南獲得對閻馮聯軍的絕對優勢,東北軍才肯出兵關內。
經濟上,東北完全是自成體系,張氏父子在幾十年內都極力主張發展民族工業,制定了一整套發展東北地區工業、農業、能源、交通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的規劃。在歸附中央以後,東北經濟自給自足,本應該交給國庫的如鹽稅,煙稅和關稅統統截留歸自己使用。實際上,東北並不向中央上交任何稅收,中央也沒有對東北經濟建設大量撥款。九一八之前,東北老百姓仍然使用東北自己發行的鈔票──奉票。
行政上,表面上東北的行政首長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其實不過是一個面子上的假相。每個行政首長都是由東北方面推薦,中央走個過場簽字同意而已。
外交上,理論上來說,外交是一個國家的特權,東北作為一個地區是沒有任何權力和別國外交的。但是實際上,東北並不把中央的外交部放在眼裡。1929年中東路事件後,張學良派並代表蔡運升赴伯力與蘇聯談判,於12月22日訂立《伯力議定書》。
該條約沒有受過國民政府的批准,是東北的私自行為。國民政府在看到條約以後覺得無法接受,1930年1月30日議決:《伯力協議書》已逾(中東)路案範圍,不予批准。2月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伯力會議,蔡運升越權瀆職,應從嚴議處。1930年11月12日-12月4日,張學良出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時,與蔣介石商定,東北外交完全歸中央辦理。但是實際上,張學良的外交人員仍然和日本方面,蘇俄方面私自聯繫。在九一八事變以後,張學良第一時間派特使去日本交涉。
總之,張學良和南京政府的關係大約相當於官渡之戰前的袁紹和曹操的關係,曹操可以利用皇帝在某些方面指揮袁紹,但是袁紹仍然有實際上的獨立,可以隨時和曹操叫板。只是張蔣雙方沒有那麼敵視罷了。
雙方關係如此,也就是說。中央讓張學良死守錦州,張學良可以視為無物,擅自撤退。
同理:就算當時就是蔣介石明確下令張學良不可以抵抗,讓日本佔領東三省。張也可以完全把蔣介石的命令扔到腦後自己打。畢竟東北地盤是你張家的,中央軍在東北沒有一兵一卒,你想怎麼樣做,中央都不能把你怎麼樣?
說到這裡,就可以看到,說蔣介石不讓張學良抵抗是根本不合常識的,蔣介石不是神仙,
絕對不可能大公無私到在日軍的全面進攻下,迫使自己的中央軍和日本人直接接戰,而不讓張學良的東北軍做擋箭牌的地步。如讓蔣介石下令,像在臺兒莊給李宗仁下的命令一樣,定讓張學良的東北軍與日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擅自撤退者殺頭。之後,蔣介石的中央軍才出兵東北與日軍接戰。
整個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負有主要的責任,但是中央方面也有連帶責任。
畢竟東北是中華民國的領土,雖然實際上獨立,但是領土丟失,政府無法有效控制地方軍閥,也算負有一定的責任。
二.需要說明的所謂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的二個證據
一般來說,共產黨的黨歷史學家用二個電報作為證據,來攻擊蔣介石下令東北軍不抵抗九一八侵略。
下面就簡單的來分析一下:
第一份是著名的銑電: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曾致張學良一電(歷史稱作稱銑電),謂:
「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與民族於不顧。」
張學良曾將此電轉知東北各軍事長官一體遵守。
以往這是蔣介石下命令不抵抗的罪證,但是近幾年共產黨的黨歷史學家很少提及了。原因很簡單,銑電明顯不是針對日軍全面進攻,而是針對日軍小規模挑□的命令。
最明顯的例子是東北軍高級將領何柱國回憶:「9月12日,蔣介石曾由漢口乘專車來石家莊,張學良自北平乘專車前去,二人在專車上晤談。當時何駐防石家莊,擔任其二人會晤之周邊警戒。會晤後,張氏告何:蔣氏要求張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准抵抗。如果我們回擊了,事情就不好辦了。明明是日軍先開□的,他們可以硬說是我們先打他的。他們嘴大,我們嘴小,到那時就分辯不清了。」
請注意最後那一句,老蔣銑電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針對的是日軍的挑□行為,而非全面進攻。
任何一個人能夠瞭解邊界挑□和全面入侵的區別,曲解銑電顯然沒有意義。
所以說,蔣介石希望張學良盡量避免和日本衝突,不要在實際統一中國的重要時期和日本開戰。這個決定幾乎是當時國民政府的共識,畢竟中國和日本國力相差極遠,而且中國還沒有完成實際的統一,內亂不斷。除了地方軍閥以外,還有一個賣國的蘇俄共產傀儡---中華蘇維埃正在中國腹地迅速擴張。整個中日實力對比,比甲午戰爭的時候的二國差距還要擴大十倍(日本甲午後已經發展了三十年,中國則打了二十多年的內戰,其中分裂了十七年),當時尚且不能勝利,現在實在無法和日本全面開戰。
除了銑電以外,還有一份九一八後的9月23日,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發布的《國民政府告全國民眾書》中說:已經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避免衝突。
中共之黨歷史學家一般把他和銑電聯繫起來以證明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一致性。其實這是斷章取義的結果,這個告國民書的這段話的完整的是:
「政府現時既以此次案件訴之於國聯行政會,以待公理之解決,故已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對於國民亦一致誥誡,務必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然為維持吾國家之獨立,政府已有最後之決心,為自衛之準備,決不辜負國民之期望。」
可見,有些人故意忽略了後面的內容,其實這個命令主要是針對日本在其他地域的挑□,避免把戰鬥擴大了除了東北以外的其他地區,造成日本全面入侵中國的局面。
其實之後日本在漢口,上海,山東,福建各地派兵襲擊中國軍隊,試圖牽制中國方面對東北的支持,恐嚇中國人民。
這從以下的命令可以清楚的看出來。
9月22日,蔣介石電令山東的駐軍:
「煙臺劉師長 日軍侵略,已提出國聯。此時我國應上下一致,嚴守紀委確定步驟,勿為日人藉口。故先勸告民人,守秩序,遵公法,勿作軌外行動,以待國際公理與國內之團結。如果敵海軍登岸,則我方劃出一地嚴陣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時須忍耐、堅定、鎮靜,謹守之。」
9月22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兼南昌行營參謀長熊式輝自龍華向蔣介石呈報請示:
「淞滬為通商巨埠,日艦駐舶甚多,交涉萬一不能迅速解決,日方擴大行動,對我要塞、兵工廠及重要機關施行威脅襲擊時,我陸海軍究如何行動?」
9月23日,蔣介石批示上海情況:
「應當防範。如日軍越軌行動,我軍應以武裝自衛可也。」同日,蔣介石致電軍政部長何應欽,指示對日方略:「我應採取正當防範。如日軍有越軌行動,我應以武裝自衛。」
軍政部長何應欽亦於同日發布告誡全國軍人書,指出:「我同胞一方面應服從政府之指導,靜候國際公道之解決,一方面,尤應恪守軍人之天職,妥籌實力自衛之準備。」
9月25日,蔣介石致電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蕖:「我軍應在濰縣多加兵力,以防日軍出青島或煙臺,侵入濟南。我軍決在濰縣附近與之抗戰。全部計畫容會頒發。」
可見,告國民書除了是要求全國軍隊不要在擴大衝突以外,還有命令東北軍堅守駐地。所謂避免衝突和不抵抗明顯是二回事,避免衝突是要抵抗,但是避免主動出擊。而不抵抗則是完全不打而逃。
三.蔣介石和南京政府在九一八中的作用
可以說,當時的南京政府內憂外患,除了剛剛打完中原大戰,傷亡十萬人。又面臨著國民黨內部分裂(有南京,廣州二個政府),腹地蘇俄的傀儡中共賣國賊大力擴大禍亂,地方還是十多個軍閥,分別控制二十多個省,雖然他們人人高喊抗日其實大多一兵不出(後一二八上海事變,蔣介石急調中央軍精銳和地方軍閥部隊參戰,這些軍閥已種種理由拒絕,最終蔣介石只得從遠在江西前線的剿共部隊參戰,等到部隊趕到上海戰鬥已經結束)。經濟方面繼承北洋政府的爛攤子一塌糊塗,軍費開支超過財政收入一倍多。31年長江發大水,災民如潮,政府四處借債救災並且要求國際支援。總之,1931年正是國民政府實際統一全國最為艱難的一年,再過幾年國民政府就掃平了蘇俄的傀儡中共賣國賊和西部中部各派軍閥,控制了西部諸省,並且開始軍隊的重新編組和換裝,經濟上也通過發行法幣取得了穩定。日本選擇這31年年進攻是非常狡猾的。
說明以上的問題以後,在簡單說說蔣公和南京政府在九一八中的整個流程。
日本進攻的第一階段:
9月19日中午,蔣介石在湖口下艦以後,得知九一八的情況。由於他並不清楚日軍整個事件的情況,立即發電向張學良詢問,電報全文為:「限即刻到。北平。張副司令勛鑒: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昨夜進攻瀋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有拆毀鐵路之計畫。其藉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力辟之。近情盼時刻電告。中正叩。皓戌。」
看來,蔣介石在九一八當晚沒有知道事件的爆發,也不知道瀋陽已經被日軍佔領,東北軍不戰而逃。甚至連衝突究竟是日軍主動出擊,還是因為東北炸毀鐵路後的衝突也沒有搞清楚。所以更談不上九一八當晚下令張學良不抵抗了。
在得到張學良的回電以後,蔣介石立即通過國民黨南京政府對日提出嚴重抗議,同時派出國民黨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向正在召開常務理事會的國聯報告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的情況,要求國聯讓日本立即撤軍。
日本在國聯的代表芳澤謙吉聲明,是關東軍因為暴虐的東北軍主動襲擊而作出的回擊,該事件很快會中止,讓國聯不必重視此"地方事件"。
9月21日蔣介石火速趕回南京,立即開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緊急會議,商討解決九一八的方法。討論的結果主要是:暫時停止討伐廣州國民黨反對派的軍事行動(此時廣州方面已經宣佈成立國民政府並且宣布南京政府為非法,開除了全部南京政府黨員的黨籍),立即抽調中央軍北上抗日。同時派出蔡元培等人去廣州呼籲汪精衛等人停止武裝叛亂,一致對外。外交方面,繼續和國聯方面和日本政府交涉。
這個決議可以看出,目前中央支援東北的主要障礙是廣州政府的分裂行為,這已經危害到了南京政府的生存。同時,也表示了準備武力抗拒日本的決心,當然也沒有停止外交渠道的努力。
會議之後,國民黨南京政府向日本提出第二次抗議。
此時日軍已經佔領瀋陽並且毫不客氣的組織瀋陽市政府,任命東北諜報組織首腦土肥原(後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為甲級戰犯,判處絞刑)為瀋陽市長,一群瀋陽日本僑民加入市政府建立各個機構。
日本軍方特使前往蘇俄,協商九一八的北滿問題。
9月22日,蔣介石發電告知張學良,不得作出領土的讓步:「若日方脅迫以簽字承認21條為退兵條件,應設法嚴拒,此案在京已歸為國際交涉。」
同日國聯理事會討論中國東北瀋陽事件,認為日軍行為已經違背華盛頓公約,決議督促日軍立即撤出瀋陽並且停止軍事行動,日本政府作為回應發表聲明:聲稱大日本帝國對於中國東北沒有任何的領土野心,只要中國答應與日協商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日本當自會撤兵。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蘇俄傀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同日發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宣言》,要求「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鬥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 並且匪夷所思的提出「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試問,當時東北人民正在遭受侵略屠殺,蘇聯方面正在和日本特使談判讓出北滿的交換條件,你不去保衛中國人,保衛這個蘇俄老毛子幹什麼?其傀儡賣國賊嘴臉昭然若揭。
蔣公當日在日記中寫到:「苟為吾祖吾宗之子孫,則不收回東北,永無人格矣!小子勉之!內亂平定不遑,故對外交太不努力。臥薪嘗膽,生聚教訓,勾踐因之霸越,此正我今日之時也。」
9月23日,國民黨政府"告國民書"聲明:政府已有最後之決心,為自衛之準備,決不辜負國民之期望。
同時蔣又告知張不得作出領土讓步,不惜一戰:「以外交形勢,尚有公理,東省版圖,必須完整,切勿單獨交涉而妄簽喪土辱國之約,且倭人驕橫,速了非易,不如委諸國聯仲裁,尚有根本收回之望。否則,亦不惜與倭寇一戰,雖敗猶榮也。」
同日,國聯理事會議第二次勸告日方退兵。
作為回覆,日本政府再次發表不擴大聲明,宣布關東軍只是為維護日本僑民安全,沒有佔領中國領土的意願。
政府派財政部長宋子文與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進行接觸。
蔣公在日記中寫到:「倭寇處心積慮,侵略東省,不幸今竟成為事實,一時殊覺無法補救,然而如我國內果能從此團結一致,未始非轉禍為福之機也。」看來蔣最憂心的是內部不能統一。
之後他又寫到解決的方案:「應抽調部隊北上助防,並將討粵及剿共計畫,悉予停緩」
9月25日 ,國聯理事會再次開會討論日本對中國東北侵略事件,中國代表施肇基聲要求國聯派中立委員會監視日本撤兵。
日本政府發表聲明,聲稱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隊合理的自衛行為。
25日關東軍佔領洮南,已經佔領了關東軍佔領遼寧、吉林兩省的30座城市初步停止進攻行為。
日軍侵略東北的第一階段結束。
第一階段國民政府由於自身困難重重,不可能對東北方面作出有力的支持,主要得依靠東北軍自己。東北軍拿的東北老百姓交的稅,東北軍不去收復東北,誰去收復?但是東北軍的行為顯然讓人極為失望,一週之內十多萬部隊就被擊潰大半,丟掉了遼寧和吉林二省。
第二階段
9月28日,北平20萬人舉行抗日救國大會,要求對日宣戰,收復失地(當時國情憑藉怎麼宣戰,真正宣戰了以後是誰去打?軍閥部隊還是中共賣國部隊?40萬中央軍除去維持地方秩序的最多只能出動二十萬,這些人如果和日本拼光了,中國局勢誰能構控制?分裂的中國,日本軍隊一口就能吃下,我們都要做李自成一樣的民族罪人!)。商京大學學生赴國民黨政府外交部請願,因外交部長王正廷不親自接見,學生怒入王室以紅墨水瓶擲傷其頭部。
同日,瀋陽地方治安維特會發表"獨立宣言",成立宣布瀋陽獨立,同日建立偽政權。接著,東北各地相繼發表同類宣言。
9月29日,受傷的王正廷辭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職,由施肇基繼任。
國際聯盟行政院在中國要求下作出最終決議:限令日本實行撤兵至南滿鐵路區域內,並規定其撤兵之期在10月13日國聯行政院舉行下次會議之前。
10月3日,蔣介石一面全力調節廣州方面矛盾,同時見東北軍不戰而逃丟失大片國土以後,準備遷都洛陽用中央對東北日軍開戰。其發表申明:決定以西北為政府之第二根據地,而以洛陽與西安為陪都。
10月5日,國民黨南京廣州兩政府在蔣介石承諾的妥協下商討和平。蔣介石請粵方到上海參加統一會議。
廣州方面絲毫不肯讓步,要求以釋放胡漢民、蔣介石立即下野及第19路軍調寧,任陳銘樞為京滬衛戍司令為條件,粵方代表方能北上。
同日,廣州學生及各界舉行反日示威,廣州當局令軍警開槍射擊檢查日貨學生,死10餘人,傷80餘人。
上海市長張群電告中央政府:日本海軍有於日內在上海華界登陸示威消息,請示應付方針。蔣介石於同日電示張群:「日本軍隊如果在華界挑□,我軍應規定一防禦線,集中配備,俟其進攻,即行抵抗。:」
10月6日,蔣介石並手擬對日開戰時之宣戰大旨,要求各國元首應共負公約上之責任,以共同保持世界和平。
之後,蔣介石主要協調廣州政府,組織抗日軍隊和繼續外交渠道三個步驟。
10月12日,國民政府委任馬佔山代理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黑副司令,並命令其固守黑龍江,組織日軍可能開始的第二階段進攻。
10月22日,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兼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向國聯提出四項基本要求:一日軍撤兵;二中立委員會監視;三賠償損失;四設中日調和公斷之永久機構。
次日國聯表示認可中國方面得要求,並且作出決議,度組日本於11月16日完成撤兵,由中國接收日軍所佔領之地方,並沒調和公斷之永久機關。
11月12日,日軍在多次誘降馬佔山失敗以後,下令進攻黑龍江。馬佔山奉令抵抗,率領2000餘名東北軍在江橋重創日軍3000多人。
同時馬佔山緊急向中央求援,蔣介石電告馬: 「已急催張副司令派隊援助」。張學良卻沒有派兵增援馬部。
11月18日,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了蔣介石率兵北上抗日的決定。
11月19日 馬部在和數量佔優得日軍激戰一週以後,彈盡糧絕,被迫退出齊齊哈爾。一週抵抗給予日軍很大殺傷,僅19日當天日軍就傷亡400多人。 馬部退到海倫,繼續抵抗日軍。
12月4日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白祟禧被選為中央委員,7日成立國民政府,以汪精衛為主席。廣東方面提出,如蔣介石息兵下野,粵方當自動撤銷政府。
12月15日蔣介石為了抗日大計和國家統一,發表了《蔣主席辭職電》,宣布下野,廣州政府入住南京。原由其負責得帶兵北上計畫也隨著取消。
自此,蔣退出了九一八事件的中心。
第三階段
12月底,日軍開始準備進攻錦州。
英、美、法三國駐日大使,通牒日本政府,警告日軍不得進攻錦州,日本政府不予理會。
同時張學良開始把錦州主力撤入關內。
此時日本的若規禮次郎內閣,也因為無法處理九一八事變的內外危機而下臺,而由犬養毅首相接任。
國民政府多次命令張學良必須死守錦州,張置若罔聞。
12月31日,蘇俄共產黨和日本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明確保證其不會干涉日軍入侵東北,客觀上起到了幫助日軍大膽入侵的作用。
幾天後,得到蘇聯承諾的日軍放心抽調兵力南下,全力進攻錦州,很快奪下錦州這作空城。
之後日軍回頭佔領已經由偽滿控制大部分的哈爾濱,義勇軍不敵撤出,東北全境淪陷。
縱觀整個過程,可以看到國民政府是有比較堅定的抗日意識,無奈國家現狀如此,內部鬥爭又是頻頻(期間還發生的政府的改組,蔣介石的下野),始終沒有能夠控制住張學良,同時也沒有給張學良足夠的支持。
所以說,九一八中國民政府有一定的責任,但是為次要的。
蘇俄共產黨借刀殺人
________________
列強方面的態度很好理解,英國人和法國人看熱鬧是因為東北不是他的地盤,東亞地區也不是他們的主要殖民地,他們也不可能控制住東北。
美國方面則不同,他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逐步控制了太平洋地區以後,開始向東亞發展。自然不會容忍日本獨佔東北進而侵略中國危害他的利益。
所以九一八事變中,美國最為積極的參與調解。之後在在1933年,美國幫助中國讓國聯的十九國委員會通過李頓報告書、拒絕承認滿洲國之後,並且要求日本從滿洲地區撤軍。迫使日本宣布退出國聯,在國際上處於孤立地位。
但是美國在東亞的利益是多方面的,國民政府提出的國聯對日軍進行經濟制裁卻沒有得到美國國會的支持。
況且美英各國都在遭遇經濟危機的嚴重打擊,國內很多政府垮臺,人民紛紛遊行鬧事,哪還有什麼精力去管一個中國的死活。
而蘇俄態度之用意則是借刀殺人,盡力讓日本消弱國民政府的力量,為其傀儡中共佔據中國大陸提供儘可能多的方便,同時又要避免日本快速消滅國民政府而以中國為資源及人力的源泉後進攻蘇俄,消滅蘇俄共產黨,如果那樣的話,傀儡賣國賊中共也就隨之被消滅了。
為了鼓動日軍大膽的進入東北,蘇俄共產黨和日本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明確保證其不會干涉日軍入侵東北,甚至其特權地域北滿。
同時,為了日軍在佔據東北與蔣介石國民政府直接接觸後,能夠掌握其消滅國民政府的速度,對加速或延遲能夠控制自如,而允許三萬抗日義勇軍進入蘇聯境內,延遲日本進攻速度。同時又在國民政府中找到了一些紅色代理人如張治中之流,後來張治中在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拋開蔣介石的意願,主動進攻淞滬,將日本引誘到全面侵華的路線上來,引發中日全面戰爭,藉助日本人對國民政府大開殺戒,加速消滅國民政府的步伐。而為了延遲日軍進攻速度,避免引火燒身,又在七七事變後給了國民政府一些「援助」,使用障眼法,隱蔽其真正意圖:「借刀殺人,扶持中共傀儡賣國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