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談養生

作者:文/ 余自強 發表:2006-08-29 07: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8月7日是廿四節氣的「立秋」。它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從每年8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35° 時開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從季節意義上來說,立秋也就是說這一天起秋天開始了。

  「立秋」到了,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各地氣候差別很大,有些地區立秋以後仍有一段酷熱天氣,即人們常說的「秋老虎」。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中醫稱之為「長夏」。

  中醫認為立秋的養生要訣是護陽養心防暑濕。夏日和長夏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天氣火熱而生機旺盛,即人體新陳代謝處於最旺盛之時。現代生活常見的是用空調冷飲來消暑,而過分依賴空調冷飲則會傷害體內的陽氣。

  中醫常說「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時仍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具體來說要注意攝入適當的補養之物,同時可多進搭配適當的湯水和粥品,這樣不但能清涼解暑、生津止渴,還能補養身體。

  此外,還要保證睡眠時間,有條件的都要午睡。夏養心的「心」並非完全現代醫學「心臟」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臟在內「主神」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為氣溫過高則容易使人精神緊張,心理、情緒波動起伏,加上高溫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情況,所以養心也是防止情緒起伏,甚至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

  「春夏防暑濕、秋冬防肺燥」,這是民間總結出的四季養生要素,涉水淋雨會造成水濕之邪氣入侵人體;多食甘膩之品會造成水濕內停機體之患。因而防「暑濕」的「濕」是既要防外水濕之邪氣,亦要防水濕內停之患。

  在飲食上,這一節氣宜多食粥品,尤其是豆類的湯,因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有效補充體內的蛋白質不足,滿足機體代謝,更主要的是它不含膽固醇,沒有吃肉製品的後顧之憂,且還可降低人體的膽固醇。此外豆類多具有健脾利濕的功能,正合此節氣之用。宜食的豆類粥品有紅豆、綠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還有一些如小麥粥、黑米粥、蓮子粥等都是對此節氣養生十分有益的。

  在湯品上解暑養陰的有冬瓜銀耳煲去皮老雞,健脾利濕的粟米煲豬骨,去積通便的白皮白心蕃薯煲大芥菜,消暑生津的海蟄馬蹄煲排骨,墜火下氣的冬瓜干、竹芋干、粉葛干煲雞腳鰂魚,健脾補益的清補涼煲豬骨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