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輟學 由虔誠到暴力
1966年10月20日,在約旦安曼以北、素有「約旦底特律」之稱的扎爾卡,一個名叫艾哈邁德.法迪赫.納扎勒.阿哈萊勒的男孩出生了,這就是後來令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的扎卡維。
扎爾卡是一個窮苦的地方,幾乎沒有樹,只有大片煤灰色的住房。扎卡維小時候學習成績很一般,喜歡打架。在高中畢業前一個學期,他放棄學業,開始在街頭酗酒、文身、打架。沒多久,大概是22歲那年,扎卡維隨一大批阿拉伯青年來到了阿富汗東北部尋找 「工作機會」。
據說是兩個原因導致他成為激進份子。一是大量巴勒斯坦人在一九九○年波灣戰爭後避居約旦,使得保守的社會風氣一夕轉變,這對他衝擊很大。另一原因與其姐姐有關,他的姐姐夢到有一把劍從天上掉下,劍上寫著「聖戰」(Jihad)及一段可蘭經文。這使他認為自己該闖出一番事業。研究扎卡維的專家認為,對宗教的虔誠逐漸演變成極端狂熱,最終令他走上暴力道路。
1993年,,扎卡維被約旦警方在其家中發現了衝鋒槍和炸彈,因此被投入沙漠邊緣的斯瓦卡監獄。據斯瓦卡監獄的一名醫生阿布.薩哈回憶說:「他只需動動眼神,同獄犯就趕緊幹這幹那,絲毫不敢怠慢。」一開始,扎卡維最痛恨的是曾入侵過阿富汗的俄羅斯人,但是自1998年美國駐中非的兩個使館遭襲,「基地」逐漸成為美國的嚴重威脅後,扎卡維就開始談論殺死美國人了。
二:在阿富汗 初建恐怖組織
1999年3月,約旦政府大赦,扎卡維獲釋。於2000年輾轉初來到阿富汗。據美國情報官員稱,正是在這段時間,他在阿富汗西部建立了一個與「基地」有聯繫的武器營,並取名「扎卡維」。
2004年10月,「基地」組織頭號人物本.拉登任命扎卡維為伊拉克分支負責人。但熟悉扎卡維的人說,他和「基地」組織之間的關係很模糊,扎卡維和本.拉登在信仰上存在分歧。烏薩馬.本.拉登反對美國人、猶太人阿拉伯半島的外國人和巴勒斯坦猶太人,扎卡維反對所有異教徒,本.拉丹還極端。美國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戰爭後,扎卡維離開阿富汗來到伊拉克北部由庫爾德分裂組織「安薩爾」控制的地區。。
三 血腥殘忍 斬首震驚世界
戰後的伊拉克動盪不安,扎卡維的「伊拉克聖戰基地組織」以製造規模大,傷亡多的自殺爆炸行動而著稱。2003年8月19日卡車炸彈二襲擊巴格達的聯合國代表處,包括聯合國高級特使在內的 23人遇難。2004年9月30日巴格達的一次爆炸造成35名兒童和7名成人死亡 2005年2月28日襲擊伊拉克南部一個徵兵處,造成包括伊拉克警察在內的125人死亡。
扎卡維最震驚世界的當屬綁架人質並實行斬首。僅2004年10月30日,就有一名日本人、一名英國工程師和兩名美國工程師、一名土耳其人、兩名保加利亞卡車司機和一名韓國人遭綁架並被扎卡維的恐怖組織斬首,有些斬首過程被錄像,由電視播出。
扎卡維甚至在2005年11月對約旦首都安曼的三家豪華飯店實行的恐怖爆炸後,揚言要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斬首」。此言一出,扎卡維在約旦的家族成員立刻強烈譴責這個「不肖之子」,並專門在主流報紙上刊登效忠國王的廣告,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永遠斷絕與其的一切聯繫。據悉,簽署這份「劃清界限」文件的包括扎卡維的兄弟以及其他表親。
美國國家反恐中心認為,扎卡維的網路與全世界24個武裝組織建立了聯繫,並已經策劃讓手下殺回各自的老家發動「聖戰」。2005年10月,扎卡維的4個追隨者因策劃襲擊德國的猶太目標而被判有罪。
四 多行不義 終歸身首異處
駐伊美軍及美國政府早已視扎卡維為心腹大患,懸賞2500萬美元捉拿扎卡維,與本.拉登的身價相同。2005年2月20日,駐伊美軍得到線報,扎卡維要前往拉馬迪參加一個集會,於是發動搜捕。集會前,一輛接近檢查站的小轎車被美軍攔截,同時,小轎車後1公里的一輛皮卡掉頭開走。美軍儘管後來追上了那輛皮卡,卻沒有找到扎卡維。2005年12月,伊拉克內政部承認,伊警方曾在2004年對反美武裝據點費盧傑的行動中逮捕一批武裝人員,其中就包括扎卡維。不過,警方竟然沒有認出扎卡維,並將其在眼皮底下放走。
在2005年3月,伊拉克一個極端主義網站就宣布,扎卡維在襲擊中喪生;11月時,駐伊美軍也欣喜地報告,在摩蘇爾的一次襲擊中可能已經將「基地」三號人物扎卡維送下地獄。然而,每次死訊還沒有得到確認,扎卡維就又開始聲稱對新的爆炸襲擊案負責。
然而善惡有報終歸是不變的天理。2006年6月7日傍晚六時十五分,伊拉克與聯軍部隊對巴格達東北方約六十公里的迪亞拉省省會巴古拜一處房舍發動空襲,當時扎卡維在此開會。伊拉克警方率先抵達,多國部隊隨即趕到。經指紋確認、面容辨識與已知疤痕比對,聯軍確認扎卡維被擊斃。蓋達組織稍後也證實札格維死亡。
扎卡維被擊斃後,美國總統布希星期四表示,給與了伊拉克基地組織頭目扎卡維應有的懲罰,使正義得到伸張。伊拉克外長澤巴裡說,星期四對伊拉克人來說是「偉大的一天」。 英國首相布萊爾表示,「扎卡維之死是對伊拉克基地組織的一次打擊,因此也是對任何地方的基地組織的一次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