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團隊近來針對伊朗問題舉行多次閉門會議,徵詢學者意見、投入反對活動、在華盛頓成立伊朗辦公室,並在海外設立對抗伊朗的監聽站。
進入第二任期後,布希政府內部似乎越來越傾向以對抗的態度處理伊朗問題,雖然政府官員並未公開使用「政權更替」這個詞,但他們實際的目的就是要對抗神權政治。
美國國務卿萊絲上週在參議院作證時表示:「我們對伊朗人民沒有意見,我們有問題的是伊朗政權。」
布希與顧問舉行私人會議時,講得更加明白。在胡佛研究所工作的伊朗裔美籍商人胡所爾說:「我們接收到的訊息是,他們支持區隔伊朗人民與伊朗政權。」
在布希第一任期內擔任國務院政策計畫主任的哈斯說:「佔上風的是,主張推動政權更替的人,而非倡導更多外交的人。」
近來布希政府對伊朗投注相當驚人的注意力,幕僚指出,布希處理伊朗問題的時間越來越多,幕僚近幾個月邀請三到四十名專家供諮詢,國務院上週成立了伊朗小組,去年國務院只有兩人專職處理伊朗問題,但往後將增加到十人,國務院也開設更多波斯語的訓練課程。
布希政府也已展開一項七千五百萬美元的計畫,擴充對伊朗的廣播系統,資助非政府組織,促進文化交流,藉此增進伊朗的民主。美國目前一天對伊朗廣播一小時,四月前將增至一天四小時,政府更計畫將來達到一天二十四小時。
伊核提交安理會 美漸拉高姿態
國務次卿伯恩斯說:「我們一開始的立場就是,儘可能的與各國合作,我們需要國際社會站在我們這一邊,對伊朗施加壓力。」
但最後讓國際社會團結的因素,卻是來自伊朗。總統阿瑪丁雅的發言極具煽動性,導致出現解決方法的前景渺茫,也凸顯了伊朗帶來的危險。
核子議題現在既然已到了安理會手上,美國的策略就是逐漸升高態勢,而非一下子訴諸極端手段。第一步是安理會宣布伊朗違反核子條約,要求其暫停濃縮鈾作業,如果伊朗不從,安理會可能要求訂定經濟制裁,或通過決議案,允許訴諸武力強迫伊朗服從。中俄似乎兩種選擇都不可能接受。
分析家認為,今年將是布希政府決定是否訴諸武力的時間點,但也質疑,已過度使用軍力的美國,若在伊朗問題上選擇使用武力,可行性會有多大。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