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個字的內容和排列都大有講究,它道出了北京人少不了的飲食要素。
別看把「茶」放在最末的位置上,可它在老北京人的生活裡少不了也離不開。
喝茶的人多,茶葉鋪就多。名茶莊大多是前店後廠,自採自做,各有風味,比如慶林春茶莊。
1900年,庚子事變中,前門樓子被大火燒光,慈禧鼓起腮幫充胖子也要湊錢把前門樓子修起來。「國門」修好了,大清國也完了。
1916年,民國初立,為了一改明清兩代帝都的皇城封閉堵塞,北洋政府的內務部總長朱啟鈐奉命施工打開紫禁城,拆除天安門前廢棄多年的千步廊和前門瓮城,拓建府右街等南北通道。
有個福建人叫郭慶安,他在修改正陽門工程中專管前門樓子的油漆彩畫,自己在前門外勸業場開了個油漆店,從家鄉帶來個徒弟叫林子訓,看門打雜照顧門市營業。林子訓三年出師後,就在勸業場南門外擺了個茶攤,賣老家福建運來的花茶。他熟悉老家出產的茶葉質好價廉味香;他也熟悉老北京人一天三遍茶,很有講究。他在攤上賣的「茉莉高碎」不光口味香、耐沏、顏色正,而且價錢便宜,生意很好。
不久他又在勸業場裡面租了半間門臉,開了個小茶莊,生意更好。此後,他瞄準了王府井的東安市場,他知道這是塊生金的寶地,顧客中有達官貴人平民百姓,也有東西方洋人和海外來京旅客,路子更寬了。
他在東安市場西門買了兩間鋪房,一大一小,隔路互應,又很花了一番心思佈置店房,牆上掛著唐宋詩詞,桌上陳設著精美的福建漆器工藝品和茶器,靜雅溫馨,暗香浮動,令遊客駐足小憩。
他堅持自採、自加工、自銷。賣小包茶,香氣濃,新鮮,因為北京人不喜歡存茶葉;他善待職工,工資高,吃得好,但要求嚴格,不許職工在操作間穿有香水味等異味的衣服,要乾淨,不能把異味帶進茶加工車間;他精心制做不同檔次的花茶,同樣精選全國各地的優質綠茶,配備各地名茶達一百餘種,貨正、貨全、貨真價實是他營銷的重要策略之一。他聰明努力,精於管理,更難得的是,他飲水思源,不忘舊情。他為茶莊取名慶林春,就是用帶他進京的師傅郭慶安中的「慶」,他的姓「林」,和一個取意蓬勃向上萬物復甦的「春」字。
後來,他又在前門五牌樓跟前路西開了第三家慶林春。至今,老店依然香飄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