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生家庭貧困,當年上大學還得到了一些企業的資助。我想,當年資助他的企業,看到他今天的局面,不知作何感想。如果幾年前他們預知了這個結局,他們還會不會資助他。培養一個賣糖葫蘆的人,至於讓他們如此破費、如此傾情嗎?
我們總是習慣於將社會責任推卸給個人,說他不善交際,不會推銷自己,說專業的限制,幸好沒有歹毒地說他學業不佳。與其說他不善交際,不如說他沒有門路,或者沒有打通門路的銀子。他想留在北京,因為沒有北京戶口;他想進入遼寧省一家對口單位,因為編製已滿。我不明白,這些都是什麼理由?是他高不成低不就嗎,最後他只想在家鄉找個與所學專業有關的、月收入1千多元的工作,這不算過份吧,依然無門。
我們燃起了這個農村孩子的美好夢想,在接近目標時,他發現所有的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虛幻,回家賣糖葫蘆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的教育怎麼既謀人錢財,又誤人子弟。如果我們的社會把這樣的結局,當作一種正常,我們的社會一定不正常了。這是對知識、對文化、對人才的一種莫大摧殘和踐踏。
這個學生的遭遇讓我感到震驚,如果僅只是個案,我們似乎還有搪塞的藉口;但是,前幾日在電臺中聽到一個大學生求職的故事,從參與者的回應中,發現大學生就業難已是一個並不罕見的普遍現象。名牌大學都如此,其他學校學生的遭遇可以想見。電臺中那個女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家裡的錢又沒有及時寄到,竟然餓了兩天。另一位大學生打電話參與節目時說,找工作時,他11元錢過了10天。聽到他們的陳述,讓我為之動容、感到心痛。我想到了艾蕪的小說,想到了 「飢寒交迫」這個已經生疏好久的詞。
那麼,我們的問題出在哪兒?
很多工作高中生就能完成,又何必招個大學生多給錢呢,這是人才市場的解釋。市場需求與高等教育間產生了某種錯位。這是不是我們教育機制上的失誤,在逐漸顯現呢?大躍進式的推行高等教育,引出的高考移民、成人教育中的舞弊、擴招後的畢業等於失業……而其對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影響更為深遠,教育亂收費屢禁不止、有償家教越演越烈、減負呼聲從未收效。在這場折騰中,誰得利了?
在希望工程還不能保證滿足所有孩子的讀書願望時,我們花這麼多錢去培養一個賣糖葫蘆的,是否過於奢侈呢?既然某個專業,社會不需要,我們的學校為什麼要設置呢?如果大學生畢業後,都不能選擇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為了生計而不得不放棄專業,甚至不得不放棄知識,去從事不需要多少文化的工作,那麼大學為什麼要設置那麼多專業?還有,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
紅袖添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