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說,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運行依然穩健。2005年1-9月,GDP增長速度只微降0.1個百分點。然而在增長速度幾乎不變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的利潤增長卻大幅下降。這顯示出中國企業繼續陷入增產不增收乃至賠本賺吆喝的「悲慘式增長」中。
一般來說,陷於悲慘增長原因是,技術進步導致供給上升致使企業不得不降價促銷所致,但中國企業陷於悲慘增長的原因有所不同,主要是資源侵蝕利潤特別是國際資源價格的上漲導致「中國製造」利潤的下降。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利潤大量向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等上遊行業集中,下游加工製造行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一部分能源和資源型國有企業效益大增,一部分擁有資源和能源的北方省份經濟提速。總體而言,由於中國的資源和能源人均儲蓄量只相當於國際水平的1/3到1/5,因此,中國在國際上便是能源和資源的淨進口國,這導致了宏觀上的中國國內利潤被迫向海外轉移,中國企業整體效益大幅下降。
自1999年以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已經上漲了近5倍,中國進口的鐵礦石價格,2003年上漲了30%,2004年上漲了80%,今年初又上漲了71.5%。隨著國際資源價格上升,一些資源豐富的國家經濟增長和外匯增長迅速。俄羅斯已進入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行列。
文章認為,導致「中國製造」不堪一擊的原因是資源消耗太高、附加值太低。從理論上講,中國目前正處於農業國向工業國,農村中國向城市中國轉移的歷史時期,這也是任何一個國家增長最快的歷史時期,因此中國很難出現經濟增長的崩潰,但中國過去的粗放型快速增長,在國際資源和能源價格大幅上升,以及人民幣匯率上升的雙重壓力下,的確存在著突然失速的危險。
另據人民政協報10月21日消息,全國政協委員張卓元說:「進入新世紀,我國能源消耗係數大於1,表明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發展了。」 在許多地方、許多領域,增長方式轉變依然不盡如人意,粗放的、低端的、雷同的產業仍佔據著主導地位,而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項目卻屢禁難止。
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更是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總結為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吳敬璉委員認為,粗放經濟增長方式是計畫經濟的必然產物。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則指出,原因主要是在技術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資料顯示,未來十五年,中國人口將達到十四點六億、經濟總量將翻兩番,按現在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控制水平,污染負荷將增加四至五倍,污染物的構成日益複雜,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如果不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