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九月底,日本政府決定同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四國(下稱湄公河四國)定期召開經濟部長會議。其目的在於支援作為日資企業的投資對象而受到關注的湄公河流域的開發,首次會議9月30日在寮國首都萬象召開。
這是日本和湄公河四國之間首次啟動如此高級別的對話機制,儘管日本同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東南亞國家聯盟,包括湄公河四國在內共有十個成員國)近年來一直通過不同渠道進行有關合作的對話,包括高級領導人和經濟部長的年會。
地處印度支那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的湄公河四國是東盟十國中經濟發展較落後的成員。越南和柬埔寨分別於1995及1999年加入東盟,寮國和緬甸則同在1997年成為其中一員。
在是次經濟部長會議上,雙方同意通過了日方促進該區域發展的一籃子援助計畫,內容涵蓋合作建立一個輻射至整個湄公河地區的生產及銷售網路,共同促進區內貿易等。此外,日本還承諾協助提供經濟策劃,為電網管理層提供人力資源培訓。東京將在明年2月舉行旨在促進湄公河四國產品拓展日本市場及日本企業投資該區的展覽會和研討會。下次經濟部長會議將於明年秋季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拉開帷幕。
湄公河流域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商機無限。上世紀80年代,時任泰國總理差猜.春哈旺(Chatichai Choonhavan)就曾發出過把印度支那「從戰場變為商場」的豪言壯語。這個設想正一步步邁向實現:自冷戰結束後,四國都在80年代末開動經濟改革的列車。不過,要使外界對該地區的投資由涓涓細流變為洶湧波濤尚需時日。
毋庸置疑,東京啟動該經濟部長會議機制凸現了日本商界對這塊投資寶地垂涎三尺這一事實。但人們普遍認為,此舉其實揭露了東京一個赤裸裸的意圖-抵消中國在該區域正迅速增強的政經影響力。
日本如今仍然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於受到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的拖累,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削弱。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是東京最卓有成效的外交工具。囿於二戰後制定的和平憲法,日本通過軍事手段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有限,只得靠政府開發援助另闢蹊徑。東京近年縮減財政開支,用於政府開發援助的費用因此減少,在2001年將保持了十年之久的世界最大援助國的稱號拱手讓於美國。
就在日本日益不濟之時,中國迅速崛起,漸漸成長為在政治、經濟及軍事方面都不可小覷的地區乃至全球大國。就國內生產總值(GDP)數值和對外貿易總量看,這個要養活13億人口的國家已躍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三位(僅次於德國和美國)。僅在2004年一年,中國就吸引了600億外商直接投資,成為世界之最。中國出口勢頭迅猛,外匯儲備持續上升,現已高達7000億美元,屈居第二,日本以8500億美元仍穩坐頭把交椅。
日本外務大臣町村信孝 (Machimura Nobutaka)六月曾出訪汶萊、越南及柬埔寨,為日本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役尋求支持。出訪時間就定在日本、德國、印度、巴西四國(G4)向聯合國秘書處提交安理會擴大議案之前。以美國和中國為首的許多國家都強烈反對由G4草擬的這份改革方案。為此,北京還積極遊說亞洲及非洲國家加入其反對陣營。
在與町村會面時,三國領導人都表示支援日本「爭常」,但沒表明要支持G4方案。在意識到不可能在190個聯合國成員中爭取到足夠多的支持後,G4試圖拉攏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改革方案的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簡稱「非盟」),以期敲定一個雙方都接受的議案提交聯合國,無奈努力以失敗告終。最終,G4和非盟的方案遭遇同樣結果:兩個都沒有機會在9月中結束的聯大上進入投票程式就無疾而終。日本「爭常」的士氣因此大受打擊。
在提到町村此次的三國遊說之行時,隨行的一名日本高級外交官說:「受到中國因素的困擾,他們(三國領導人)態度曖昧……在整個行程中,我們感到中國的影響力無處不在。」
90年初期,即柬埔寨內戰結束數年後,日本在湄公河地區投下重金,挑起了發展該地區的大梁,從而確立了其在當地舉足輕重的地位。不料在世紀之交的當兒,形勢急轉直下,中國開始挑戰日本。北京看到了加入湄公河流域發展宏圖的戰略和經濟意義,而東京的決策者仍懵懂不清。在整個90年代,日本經濟一路下滑,中國經濟則一日千里。儘管日本一開始亡羊補牢,努力收復失地,但中國取代日本成為該地區發展的領頭羊的趨勢似乎已成定局,非一日之功可以扭轉。
冷戰後日本捷足先登前日本首相福田赳夫(Takeo Fukuda)1977年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發表施政演講時稱,日本決不會再次成為軍事強國,而將本著「平等合作」及「坦誠相見」的原則致力於加強同東盟的關係,並努力扮演協調東盟(當時只有五個成員)與印度支那半島上共產主義政權關係的調解人角色。東盟由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於1967 年成立。汶萊於1984年加入。
福田赳夫這些針對東南亞的政策是在越南戰爭結束,冷戰的兩大主角-美國和蘇聯的關係趨向緩和的背景下出爐的。然而,他的設想因後來越南入侵柬埔寨、美蘇關係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再次緊張而沒能實現。
1990年,時任美國總統老布希和前蘇聯總統戈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在馬爾他(Malta)峰會上宣布冷戰降下帷幕,日本重新開始飾演印度支那半島外交斡旋者的角色。同年6月,日本召集了一次旨在實現柬埔寨和平的國際和平會議。那是自二戰結束以來日本首次牽頭舉行討論第三國和平進程的國際會議。次年十月,柬埔寨交戰方簽署和平協定,驅散了籠罩在該國上空的戰爭硝煙。
1992年,東京第一次打破和平憲法規定日本放棄戰爭權利的禁忌,立法賦予自衛隊(Self-Defense Forces)參與聯合國主導的國際維和行動的權利。據此,自衛隊被派遣至柬埔寨,協助聯合國部隊為將在1993年春天舉行的第一次戰後大選保駕護航。這是自衛隊首次參與海外行動。此外,日本對幫助湄公河流域發展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湄公河可謂印度支那的命脈,全長 4425公里,長度居世界第十二位,發源於西藏,流經中國雲南(在中國部分被稱為瀾滄江)、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最後注入南中國海。湄公河流域資源豐富,人口稠密。這塊未開發的處女地自90年代初(即柬埔寨內戰結束,印度支那半島局勢因冷戰結束平靜下來後)就成了關注的焦點。飽受戰爭摧殘的印度支那半島要發展起來,開發湄公河流域是關鍵。
踏入90年代以來,以湄公河流域發展為主題的國際論壇猶如百花齊放。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日本是其最大的經濟後盾)從1992年開始就一直主辦大湄公河次區經濟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專案。該項目為眾多促進湄公河流域發展的計畫提供了一個最令人注目、最有效的平臺。該項目的參與者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泰國、中國,及一些國際組織和作為觀察員的出資國。
創立於1957年的另一個相關論壇-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ttee)在經歷了長時間的「休眠」後,於1995年重新渙發活力,同國際機構及援助國一道致力於啟動湄公河的發展潛能。
1993年1月造訪泰國首都曼谷時,日本首相宮澤喜一(Kiichi Miyazawa)提出了建立「印度支那綜合發展論壇(Forum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ochina)」的構想。論壇1995年2月在東京舉行第一次部長級會議,25個國家及8個國際機構與會。
日本是迄今為止所有湄公河四國最大的援助國。它自行或與亞洲開發銀行合作為印度支那半島的基建專案提供資金。在所有跨國項目中,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東-西走廊」。工程任務是修建一條大公路,一座橫跨湄公河,連接泰國東南、寮國南部和越南中部的橋樑。這條公路將於明年完工,並計畫繼續向緬甸南部延伸。第二條東西走廊也在建設當中,包括一條連接曼谷、柬埔寨首都金邊及越南胡志明市的公路。
中國能源安全關鍵所在
1995年12月,東盟開始擔當自主開發湄公河流域的使命。當時東盟所有七個成員國(越南在那年早些時候加入)的領導人同意啟動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ASEAN-Mekong Basi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簡稱AMBDC)部長級會議機制,以討論幫助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第一次部長級會議於次年召開。
湄公河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危機從泰國(湄公河次區發展進程的最堅定支持者及受益者)開始席捲整個東南亞地區。東盟各國為應付危機而忙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湄公河的開發工作。至到2000年危機過去以後,各國才又騰出手來繼續這項工作。11月,東盟領導人決定啟動旨在促進湄公河四國經濟發展的東盟經濟融合計畫(Initiative for ASEAN Integration)。東盟還同日本達成了通過合作開發大湄公河次區縮小東盟內參差不齊發展水平的協議。
在湄公河四國中,除越南外,其餘三國在經濟上都嚴重依賴泰國。不過,泰國在印度支那半島的影響力由於受到1997-1998年金融危機的拖累而江河日下,中國趁機取而代之。2000年底,北京公布了第十個五年計畫,「西部大開發」計畫就在其中。「西部大開發」計畫的目的在於改善西部的基礎設施,為吸引東部及外商投資創造環境,以便逐步消弭日益拉大的東西差距。解決東西差距問題刻不容緩,因為它已威脅到國內的政治穩定及共產黨的政權。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開發湄公河地區便被提上了中共的重要議事日程。
2002年11月,參與由亞洲開發銀行主辦的大湄公河次區經濟合作計畫的六個國家在金邊舉行了第一次峰會。期間,時任中國總理朱鎔基不僅宣布了一籃子援助計畫,還告訴柬埔寨首相洪森北京決定將金邊欠下的10億美元債務一筆勾銷。此舉無疑是為了緩和因北京支持臭名昭著的紅色高棉政權而變得緊張的中柬關係。據報導,紅色高棉執政期間(1975- 1979),柬埔寨有高達170萬人死於疾病、過勞、飢餓及政治迫害。
今年6月初,大湄公河次區經濟合作計畫第二次峰會在雲南昆明舉行。中國總理溫家寶宣布,從明年1月1日開始,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從柬埔寨、寮國和緬甸進口的、享受優惠關稅的商品範圍。自 2002年開始,中國已經對600種從柬埔寨、寮國和緬甸進口的商品實行優惠或免收關稅政策。北京還同其他五個大湄公河次區國家簽訂了一系列加強合作的檔。
同日本相較而言,中國的優勢在於地理位置優越。溫家寶在峰會開幕式上說:「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都是中國的近鄰,各國人民同飲一江水,友誼源遠流長。中國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與周邊國家建立和發展睦鄰友好關係,是中國政府的一貫政策。我堅信,中國的發展,不僅會造福於十幾億中國人民,也會給其他國家特別是我們的鄰居帶來發展機遇,並且有利於本地區和世界的繁榮與穩定……我們願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攜起手來,深化全面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讓我們的友誼與互利合作像瀾滄江── 湄公河的滔滔江水,奔騰不息,一往無前。」
為了展現經濟實力,中國出資建設一條經由寮國連接昆明和曼谷的公路,即「南北走廊」項目。該公路將於2007年竣工通車。日本沒有參與其中,唯恐為中國增強其在印度支那影響力助一臂之力。北京去年特地在亞洲開發銀行設立了一個2千萬美元的扶貧基金。此外,北京還加強於受到美國和歐盟制裁的緬甸軍政府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關係。許多專家認為,中國此舉的目的在於確保國內石油等能源供應的安全穩定。有傳聞指中國想斥資20億美元修建一條通過緬甸到達昆明的輸油管道。
從1993年開始中國成為原油淨進口國。為滿足國內經濟對石油的需求,中國的石油進口量不斷攀升,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石油需求的 40%依靠進口,而其中一半來自中東地區。中國原油進口的80%要經過海盜活動猖獗的麻六甲海峽。911事件發生後,人們日益擔憂取道麻六甲海峽的油輪等船只會成為恐怖份子的襲擊目標。因此,北京希望開闢陸路輸油管道以保證能源安全。
對東盟而言,消除其成員國之間的貧富差距是爭取在2020實現「東亞共同體(East Asian Community)」設想的重要前提。譬如,緬甸的人均收入只有新加坡的百分之一。而在日本和中國等非東盟成員看來,幫助東盟的貧窮落後成員發展經濟則是加強它們與東盟關係的重要途徑。建立東亞共同體是個艱苦的巨大工程,中日兩國展開了爭奪主導該歷史性進程的領頭羊角色,還爭先恐後地同東盟拉關係套近乎。儘管東盟十國的經濟規模根本無法同日本和中國相提並論,但它們凝聚在一起的力量確不可小覷,對東亞事務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對日本而言,在目前中日、日韓關係跌至數十年來新低點的情況下,加強同東盟的關係顯得尤為迫切。日本與中韓兩國搞得如此僵主要是因為首相小泉純一郎屢次參拜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日本通過由右翼學者編撰的新歷史教科書和一些領土糾紛。
近年來,中國大力加強同東盟成員及東盟本身的關係,從北京不惜血本協助開發湄公河流域就可見一斑。在這方面,中國比日本搶了個先。2002年11月北京與東盟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for Overall Economic Cooperation),從而啟動了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共計18億人口)的計畫。根據協定,從2010年開始中國和東盟的非湄公河四國成員間的大多數商品進出口實施零關稅政策;中國和湄公河四國則從2015年開始實施該政策。
日本同東盟也有類似的協議,但比中國的整整晚了一年。不過,東京還已同新加坡簽、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泰國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同印尼和東盟本身的自由貿易談判也於今年早些時候啟動。
東盟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增長速度遠比與日本的快。2004年東盟與中國的進出口總額突破1千億美元,今年上半年比上年增長25%,達到600億美元。東盟與日本同一時期的貿易總額只有740億美元。東盟是排在歐盟、美國和日本之後的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日本和南韓的最大貿易夥伴。許多專家甚至預測,中國遲早會取代美國和日本成為東盟的最大貿易夥伴。再者,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也日漸飆升。2004年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達到2.26億美元,但同日本的30億美元相比可謂九牛一毛。
在政治方面,中國也先拔頭籌。 2003年10月,北京搶在東京之前簽署了東盟於1976年2月24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東盟第一次首腦會議上簽署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考慮到其老大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東京起先並不願意加入條約。理由很簡單:條約規定,締約各方在處理相互間關係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即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各國的民族特性;任何國家都有免受外來干涉、顛覆和制裁,保持其民族生存的權利;互不干涉內政;和平解決分歧或爭端;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締約各國間進行有效合作。
華盛頓對正在醞釀當中的東亞共同體表現出了強烈的牴觸情緒。一些美國觀察家直指,隨著東亞共同體的誕生,一個將美國排除在外,受中國掌控,甚至會挑戰其執該地區之牛耳地位的強大地區貿易組織將應運而生。日本國內也有不少批評家,尤其是民族主義者,擔心東亞共同體會落入北京的股掌之中。不過,鑒於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三國也將出席訂於今年 12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第一次東亞峰會,美日稍稍鬆了一口氣。
實際上,中國對美國也不太「放心」,密切注視美軍現在全球範圍進行的戰略部署。五角大樓正改變戰略部署,不再將中國視為潛在敵人,首要目標改為針對橫跨北韓、中亞、高加索地區、中東和非洲這 「弧形不穩定地區」(Arc of Instability)內的邊緣國家。但北京將該部署解讀為對中國實施「軟遏制」的企圖。
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各國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東盟國家及臺灣存在南海島嶼(國際上稱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 Islands)的領土爭端。今年3月,中國、菲律賓和越南簽署了在南中國海協議區聯合開展地震勘探的協議。北京頻頻向東盟成員拋出橄欖枝可能期望達到兩個目的:其一,消除東盟國家視其為嚴重安全威脅的擔憂;其二,未雨綢繆,同東盟搞好關係防止美國拉攏其成員一道遏制中國。
東亞共同體這一構想將在年底召開的首次東亞峰會上得到政治動力。與會者將包括東盟+3(東盟十國+日本、中國和南韓)及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領導人。然而,要實現該構想得先搞清幾個問題:東亞各國政體不同,文化各異,宗教迥異,經濟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東亞的地區融合進程能走多遠?走多快?何為東亞?東亞人有何特質?東亞人都有哪些共同之處,有無共同價值觀?東亞各國能否順利融合,最終成為實行統一外交及安全政策的亞洲版的歐盟?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東亞共同體的形成可能要經歷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在幾年內建立一個地區性的自由貿易區。儘管現在各國還沒有就此問題達成具體共識或協議,但由無數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組成的貿易網路正呼之欲出。
不管構想中的東亞共同體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促進落後貧窮的湄公河流域經濟發展以縮小東亞地區的貧富差距都是頭等大事。因此,中國和日本在爭奪開發湄公河主導權這場角力戰將會對整個東亞未來的政治及經濟版圖產生影響。
2002年1月出訪新加坡闡述東京的東南亞政策時,小泉不失時機地提醒在座聽眾日本1997-1998在東南亞各國遭受金融危機時伸出援手的往事。當時日本向亞洲提供了總值高達800億美元的金融援助幫助各國渡過危機。他說:「日本在緩解亞洲金融危機方面發揮了作用……體現了『患難見真情』的情誼。」小泉還稱,在21世紀,日本和東盟這對坦誠相對的合作夥伴應本著「步調一致-齊頭併進」的原則加強合作。
溫家寶所說的「遠親不如近鄰」和小泉說的「患難見真情」都是大實話。但對東盟十國而言更重要的是,中國和日本都能同東盟步調一致,齊頭併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