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島矚目下,李秉銘的公祭獲頒蔣介石所書「成功成仁」挽額。公祭當天,前往極樂殯儀館瞻仰遺容者絡繹不絕,一般團體之外,「五院」和所屬「部會」多達六十幾個單位,各級 首長皆前往上香致敬。這次突擊行動一共十六人參加,李秉銘獲立銅像,蔣介石親自召見其餘的十五人,向他們頒發了勛章、獎狀和獎金。
1955年,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美國與蘇聯、中國之間的對立逐漸冷卻,彼此間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加上解放軍在近海作戰的機動性增加,國民黨軍在東山島戰役中損失慘重,國民黨軍事反攻大陸的計畫,無論在國際條件或登陸作戰的優勢上,都出現走下坡的趨勢,如何重新推動「反攻」的事業,成為政治、軍事首長面臨的新課題。此時,「國防部 情報局」偵防組組長谷正文以明代的倭寇為例,同時又舉後來的鄭成功父子在海上建立堡壘揮軍大陸的史實,說明沿海武裝騷擾行動可以對大陸造成重大威脅。「情報局長」毛人鳳接受此議,向蔣介石正式報告武裝人員突擊大陸的計畫,獲蔣批准。
突擊隊員在進行攀岩訓練
層峰意向清楚之後,「情報局」開始在社會各階層招兵買馬,同時在日本神戶設立了一個據點,借國際轉運港接觸大陸船員,蒐集有關大陸沿海港口的情報。不過這一年10月,毛人 鳳過世,新任「情報局長」張炎元對此不甚熱衷,以致該計畫被擱置了五年。一直到1960年葉翔之接任「情報局長」之後,方又啟動該計畫,延聘技術專才,成立了船艇技術研發部門,再由「海軍總部情報署」調來擅長水中爆破、曾任蛙人大隊隊長的劉醒華擔任海上突擊隊總教官,積極展開組訓工作。
一切就緒後,海上突擊行動隨即展開。突擊範圍北至山東萊陽,南至廣東陽江。隨著突擊的頻率增加、範圍擴大,中國大陸反擊也變得強烈積極,沿海解放軍與民兵均夜間輪流巡視, 出海漁船受到嚴格控管,並力求將國民黨的海上突擊隊殲滅在海上或沿岸。
大陸方面的高度警惕,自然使得海上突擊行動困難重重。1962年11月底,三十餘名武裝突擊人員喪生於廣東臺山外海,無一生還。雖然如此,國民黨軍仍未放棄突擊行動。到1964 年,海上突擊行動達至高峰,其中「海虎項目」與「立功項目」並一度得手。「海虎」是「情報局」第一次奇襲山東的長程遠征計畫書的代號,其登陸地點選在山東省榮成縣龍山前。「情報局」從野戰部隊挑選了十六人,組成「山東省反共救國軍」,先到韓國,再由韓國出海,於 6月1日晚上8點左右抵達龍山前海域。儘管那天刮著大風,浪很大,但是十六人仍分乘兩艘突擊快艇向目標區挺進。任務中擔任副隊長的於東岱,年已五十六歲,離開部隊也已二十年, 只因他是山東榮成人,又被臨陣徵召回來。
凌晨2點,突擊隊兩路人馬分別上了岸。於東岱這一隊走了不到二十米就被哨兵發現,雙方遂交火。大約同時,另一支隊伍趁亂潛入了營房,搬走了檔案櫃。本來他們想喬裝漁民離去,但因另一邊已經打得很激烈,於是他們只好拿出卡賓槍加入戰鬥。經過一番週旋後,兩組 人馬分別登上小艇,奮力駛回母船。其中於東岱那條船上的八個人幾經波折後,總算找到了母船。另外載著李秉銘和劉翰德等人的小艇卻不見蹤影。
原來,他們的小艇發生了機器故障,在風雨交加中迷航,只好在黃海中隨波逐流。為了不 讓小艇漂回大陸,他們把青布條綁在槳上,樹在船頭,作為風向標,同時以手腳划船;在飢寒交迫之中,他們甚至飲尿解渴,歷經四晝夜,直到6月6日才在全州島上被一艘韓國漁船救起。此時,李秉銘已經死亡,劉翰德則被送到醫院開刀急救,取出子彈。為了讓死者入土為安,李秉銘的屍體原打算在韓國火化,劉翰德卻堅持帶他回來,因為兩人都隻身由大陸來臺,兄弟一場,他不忍獨留李的屍骨成為異鄉孤魂。他們和第一組的八人先乘漁船返回臺灣,第二組剩下 的六個人隨後搭機返臺。
1965 年7、8月,國民黨軍進行「田單作戰」的蓬萊一號、蓬萊二號計畫,由兩棲特種部隊取代所謂「反共救國軍」,秘密突擊大陸。海軍則出動「劍門」與「章江」兩艘軍艦擔任護送工作。8月5日清晨6點,這兩艘軍艦尚未穿過海峽中線,即被解放軍雷達截獲,結果被解 放軍的快速炮艇和魚雷艇重重包圍。在激戰四個小時後,「劍門」和「章江」皆被擊沉,官兵三百餘人陣亡。在這場著名的「八一六」海戰中,國民黨軍大敗,其「海軍總司令」劉廣凱引 咎辭職,蔣介石的「反攻」計畫遭致重大挫折。
多次失利之後,國民黨方面的一些人開始質疑突襲大陸沿海的可行性。1970年代初,蔣介石年老體衰,很少視事,蔣經國掌握軍政大權,其政策也由「反攻大陸」轉變為建設臺灣。那些曾風光一時的擔負突擊使命的船艇,則被棄置在澎湖漁島,經風吹日晒之後,終成一堆破 銅爛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