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祖,名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公元1559-1626年),滿族人,明朝時的龍虎將軍,後金國(清)的創立者,在位11年。在戰爭中為火炮擊傷而死(一說為患癰疽而死),終年68歲。葬於瀋陽福陵(今遼寧省瀋陽市東北30里處的東陵)。
努爾哈赤,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祖先受明朝冊封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他本人曾被明朝冊封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等,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創建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
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壬申日,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建年號為「天命」。史稱後金。之後,努爾哈赤又花了兩年多時間整頓內部,發展生產,擴大兵力,使其兵勢漸強,勢力巨增。萬曆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他親統步騎二萬進攻撫順,撫順守將李永芳出降,於是搗毀撫順城,擄掠人畜三十萬而歸。之後,努爾哈赤又攻陷清河堡等撫順城以東的明軍諸堡。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伙房水庫邊)附近與明朝進行了決定後金命運的一次決戰。明朝為保持它在遼東的統治,調集大軍十萬人,號稱四十六萬,以楊鎬為遼東經略,分兵四路進攻赫圖阿拉,企圖一舉消滅後金。努爾哈赤採取了正確的對策「明軍分兵而來,他則合兵而住」。集中八旗兵力六萬餘人,作戰五日,擊敗明將杜松、馬林、劉綎三路大軍,楊鎬聞知三路兵敗,急令第四路李如柏撤兵,狼狽逃回。後金大獲全勝,從而使遼東局勢起了根本變化,努爾哈赤由防禦轉入全面進攻。接連攻佔了開原、鐵嶺,以及遼東重鎮瀋陽和遼陽。公元1625年三月,努爾哈赤將後金都城遷到瀋陽,並把瀋陽改稱為盛京。
努爾哈赤到了晚年,感到他的兒子們沒有一個能治理好國政,便沒有確定繼位人,指定由八個和碩貝勒(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稱號,複數為貝子,其尤尊者稱和碩貝勒),共同處理朝政。
天命十一年(1626)初,努爾哈赤率領大軍攻打寧遠(今遼寧省興城縣),明朝守將袁崇煥率軍頑強守禦,屢次打退了後金軍,使後金軍死傷慘重。努爾哈赤見狀又氣又恨,指揮士兵在城下鑿洞,準備破牆入城,袁崇煥發覺後,命令用從西洋運來的火炮轟擊。努爾哈赤被炮彈炸傷,慌忙率領全軍退走。同年七月,努爾哈赤創傷復發,去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傷勢轉重,乘船回瀋陽,途中,他知道即將逝世,就逼令曾與大貝勒通姦的大妃納刺氏上吊而死,八月庚戌日,努爾哈赤因傷勢惡化,死於途中的愛雞堡(今瀋陽市南),終年68歲。
努爾哈赤在清朝建立後被追尊為清太祖高皇帝。
清太宗--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
清太宗,名愛新覺羅.皇太極,(公元1592-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太祖死,他被推舉為汗。在位17年,病死,終年52歲,火葬,墓在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
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月二十五日,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天,皇太極被諸貝勒,大臣推舉為後金大汗(另一說為他在努爾哈赤死後,逼死大妃,從幼弟多爾袞手中奪得汗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聰」。
皇太極即位後,繼承努爾哈赤的遺志,用不到十年的時間,統一了整個東北,繼承了明朝在這一地區的全部版圖,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將其降服。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州(清亡後通稱為滿族)。第二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年號為「崇德」。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
在此期間,皇太極繼續向明進攻,曾四次繞過山海關,深入明朝內地,大肆搶掠騷擾,削弱和消耗明朝的實力。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以蒙古軍為響導,親率大軍,從龍井關、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繞到河北,直撲明朝京城北京。使明京師震驚。明督師袁崇煥聞訊,急率錦州總兵祖大壽等自山海關疾馳入援。皇太極認為袁崇煥在職,關外諸城難攻,便巧施反間計陷害袁祟煥。時皇太極屯兵南海子,先是俘獲明朝太監二人,後又命人故作耳語,讓兩太監聽真,說皇太極與袁崇煥有密約,然後暗縱兩太監歸去。太監回報崇禎帝,生性多疑的崇禎帝將袁崇煥下獄,最終自毀長城,處死了袁崇煥。此次皇太極統兵入塞,先後攻克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次年自率大軍退還盛京,而留阿敏等駐守關內四城。不久,關內四城被明軍收復,阿敏率殘兵敗將逃歸。
後金天聰七、八年間(1633-1634年),明朝叛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後航海來降,大為增強了後金的實力,清崇德元年(1636 年),皇太極又命阿濟格等入長城,破昌平,焚天壽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後繞過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獲人口牲畜十八萬。明朝督師張鳳翼等皆按兵不敢戰,聽任清兵從容退去。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又命多爾袞、岳託等越過長城,大舉深入。明朝以盧像升為督師,宦官高起潛為監軍。負責督軍迎敵。而高起潛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皆不欲戰,結果盧像升孤軍奮鬥,在矩鹿賈莊血戰而死。這年冬,清兵大蹂畿輔,連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東,攻破濟南,俘明德王朱由樞。然後清兵由山東回師出塞,明軍皆尾隨不敢擊,這次出塞,清兵俘漢人四十六萬餘,獲白金百餘萬,滿載而歸。
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極發兵圍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進師松山。皇太極聞知,親率大軍陳師於松山、杏山之間,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趁勢掩殺,前堵後追。明兵十數萬土崩瓦解,先後被斬殺者五萬三千多人,自相踐踏死者及赴海死者更是無計其數。最後,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松山,於次年被俘,歸降於清朝。錦州守將聞之祖大壽率眾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使明朝完全喪失再戰的能力。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
清崇德七年(1642)十月,皇太極又命阿巴泰等作皇太極生前最後一次入關攻明,兵分兩路入長城,共會於薊州,直抵山東兗州而還,攻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殺明宗室魯王,俘獲人民三十六萬餘口、牲畜五十萬頭。次年(1643年)四月,阿巴泰等始率軍經通州徐徐凱旋。清兵南北往返,明朝諸軍皆尾隨其後,始終未敢一戰。
由於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嚴重地損害了皇太極的健康,從崇德五年(1640年)起,病況頻頻發生。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皇太極寵愛的宸妃病亡,他極為哀痛,一直朝思暮想,致使情志不舒,痰火上升,頭暈目眩。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在瀋陽皇宮東暖閣寢宮猝然中風而亡,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皇太極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諸多軍國大事,事必躬親。他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積極吸收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並仿照明朝官制,確立了封建農奴制,使滿族進入封建社會。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
皇太極死後的廟號為太宗文皇帝。
順治皇帝--福臨
清世祖
順治皇帝--福臨
清世祖,名愛新覺羅.福臨(公元1638-1661年),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病死後繼位。在位18年。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因愛病歿憂傷過度而死(另一說為出家後病死)。終年24歲。葬在河北孝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昌瑞山)。
順治帝福臨生於清崇德三年(1638年)。傳說孝莊文皇后懷孕後,紅光照身,盤旋如龍型。分娩前夜曾夢見神人抱著一個嬰兒放入自己腹內,並告知是統一華夏之主。孩子生出來後,滿室紅光,並散發出奇異的香氣,經久不散,孩子的頭髮也不是扒在頭頂上,而是直立著。
儘管福臨出生時有很多異兆,但其父皇太極並沒有考慮傳位於這個娃娃。福臨的即位應該說是皇室內兩大政治集團互相妥協的產物。這兩大政治集團一個是以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滾為首,一個是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首,多爾滾集團擁有正白旗和鑲百旗兩旗的精兵,還有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等能征慣戰的實權派將領;豪格集團則掌握兩黃旗的兵力,還有皇太極的親信老臣及蒙古的支持。太宗皇帝駕崩後,兩集團的矛盾就擺到了桌面上,他們為爭奪皇位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眼看由太祖太宗打下的大清江山就要毀於內部的火拼。千鈞一髮之際,孝莊文皇后,這個清代第一女政治家,力挽狂瀾,提出由福臨即位的方案,一方面,福臨是皇子,是豪格的弟弟,是喀爾沁蒙古親王的外孫,豪格集團不會反對;另一方面,她許諾,福臨即位後,封多爾滾為攝政王,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掌朝政,這樣的交換也得到了多爾滾集團的認可。就這樣,一個六歲的娃娃在自己生母,叔父,哥哥的共同支持下,於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在瀋陽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 「順治」。
順治即位後,由其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1651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多爾袞在明將吳三桂指引下,乘明亡之亂率清軍進入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十月初一,順治遷都北京,成為清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之後,他下令剃髮,圈地,頒布《大清律》,禁止文人結社,同時派兵西進和南下,鎮壓農民軍,消滅了南明政權,控制了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礎。
順治積極吸收了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推行與民生息的政策。為穩定社會、恢復經濟、鞏固清王朝統治政權作出了貢獻。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
順治天資聰穎,讀書勤奮,愛好繪畫,他畫的小幅山水「寫林巒向背,水石明晦之狀」頗為時人稱道,他的手指螺紋墨畫《渡水牛圖》意態自然,有筆墨烘染所不能到處,堪稱一絕。他尤其檀長人物速寫,有一次,他路過中書大臣盛際斯,忽然命令盛跪下,盛嚇出一身冷汗。順治對盛凝目熟視片刻後,取筆草就一幀盛的小象,遞給左右諸臣傳閱,盛轉驚為喜,請順治將小象賜給自己,順治笑而不答,隨手將小象付之一炬。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上早朝時,看來神態還正常,身體健康。第二天早上,宮中養心殿卻突然傳出了他的死訊。直到他下葬,群臣都沒有見過他的遺體。死後,他只留下了一份遺詔,立玄燁(即康熙)為皇太子,由鰲拜等四大臣輔政。
另一種說法是,順治多年來一直厭惡塵世。公元1660年秋,他所寵愛的黃妃病故後,哀傷不已,毅然放棄皇位,暗暗去五臺山出家為僧,後來康熙還秘密地去看望過他。也有人說他的出家與董小宛有關,董小宛曾為冒辟的小妾,被洪承疇獻給順治為妃,後董小宛被皇太后賜死,順治轉而消極厭世,才去五臺山出家為僧。
順治在遺詔中,還檢討了自己的十四個方面的過錯:
一、自己在十八年的政治生涯中「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使天下未得安定,百姓不能安居樂業。
二、對滿族大臣安排,使用不當,使有些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對有的大臣,明知他們不稱職,又沒能斷然罷免。
三、深居皇宮,對朝鮮族廷大臣接觸很少,致使君臣間的感情淡薄。
四、朝廷機構臃腫,費用浩繁,又精工修建宮殿,製作器具,浪費很多。
五、自以為聰明,不肯聽從忠諫,致使群臣保持緘默,不敢進言。
六、自知有過錯,又不能下決心反省改正,致使過錯越積越多、越積越重。
……
在這裡,他既沒有標榜自己的業績功德,也沒有為自己的早逝而表露惶恐,悲哀之情,而是唸唸不忘朝政,總結教訓以啟迪後人,這在封建帝王中是難能可貴的。
順治死後的廟號為世祖章皇帝,史稱順治皇帝。
康熙皇帝--玄燁
清聖祖
康熙皇帝--玄燁
清聖祖,名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順治病死後繼位,為清入關後第二個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病死(另一說為大臣隆科多害死),終年69歲,葬於景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康熙帝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四日。玄燁的即位與其父不盡相同,應該說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玄燁六歲的時候,一次與其他皇子去給父皇請安,順治皇帝問他們長大要做什嗎,老二福全說要做一個好親王,輔佐皇帝治理天下;老三玄燁則說要做一個好皇帝,為百姓謀福,他的回答得到了順治皇帝的褒獎。但好景不長,順治皇帝深深地愛上了董鄂妃,而且,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順治皇帝為表達對董鄂妃的一片真情,立即決定立皇四子為太子。就在這時,玄燁得了天花,在古代,天花是不治之症,眼看玄燁就要死去,為了避免傳染,玄燁被移到了宮外救治。誰知,天花不知從何途徑傳染給了皇四子,雖經太醫的輪番診治,皇阿瑪,皇額娘的精心照顧,這個還沒來得及取名的小孩還是匆匆離開了人間。而不久,玄燁卻奇蹟般的恢復了健康,失去了競爭對手,又得過天花得他,無疑成了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順治十八年(1661年),彌留之際的順治皇帝順理成章地將皇位傳給了玄燁,為大清王朝,也為黎民百姓選擇了一位好皇帝。如果說順治皇帝的即位是孝莊文皇后的英明決斷,是人力所為的話;那麼康熙皇帝的即位就應該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爺為黎民百姓選擇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繼位時,年僅八歲,由鰲拜等四位大臣輔政。致使鰲拜結黨營私,嚴重危害了皇帝的統治。康熙八年,年僅十六歲的康熙成功的翦除了專權鰲拜及其黨羽,隨後康熙作為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開始了其雄才大略的進取,其文治武功都值得稱道,使得康熙由守成之君變成了創業之君,締造了「康干盛世」的輝煌。
康熙的文治有許多可值得稱述的。他在位期間,重視農業生產,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廢除了原先滿人執行的圈地制度,減少農民的賦稅,使耕者有其田,大大加速了農業的發展。康熙還修治大運河,使其全程暢通,溝通南北經濟的交流。在用人方面,康熙健全科舉取士,開博學鴻詞科,破格薦用人才;籠絡漢族地主階極,團結漢族部分知識份子;又開明史館,組織編纂了《古今圖書集成》、《全唐詩》、《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書籍。
唐熙還大力提倡自然科學,進行全國土地測量,完成《皇朝全覽圖》的繪製,在此基礎上進行稅制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頒布法令,規定人丁稅根據戶籍冊上現有的人數為準,以後額外增丁,不再多征。康熙在位期間還多次蠲免賦稅。粗略統計,康熙時期蠲免賦稅達五百多次。這些措施對鞏固和加強多民族的中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一個繁盛、統一的封建強國。
作為一代雄主的康熙,他最大的建樹,還應該說是那赫赫的武功。首先是平定三藩之亂。所謂三藩是明朝的三個降清將領,三藩手握重兵,形成割據勢力。康熙為了加強統一,於康熙十二年(1673)下令撤藩。三藩聯兵,聲勢浩大,舉起反清大旗,數月之間,清朝江南半壁江山失於三藩之手。康熙帝臨危不懼,運籌帷幄,作出果斷的軍事反擊,同時採取政治攻勢,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康熙的這場勝利,也徹底征服了一些明朝遺民的反清之心,從此政治趨於穩固。
其次是降服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挾平定三藩勝利之勢,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臺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爽投降。至此,在清初割據了四十年的臺灣重新回到了大陸的懷抱,維護了全國領土的完整。
再次,康熙驅逐了入侵後盤據雅克薩的沙俄軍隊,遏制了沙俄帝國勢力的侵略。沙皇俄國乘清朝內部動盪之機,入侵中國黑龍江省流域,並盤據雅克薩城。康熙派兵驅逐了盤據黑龍江省流域雅克薩的沙俄勢力,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並設立黑龍江將軍,駐守北部邊疆。
隨後康熙進兵新疆和西藏,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中國今日的疆域,這是康熙皇帝對於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最大貢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康熙帝年近七十,他為了表示敬老,曾將65歲以上的滿漢在職官員,以及告老還鄉,得罪被遺送回原籍的舊官員,統統召入乾清宮,飲酒吟詩,直到黃昏才散席。參與盛會的有一千多人,故稱為「千叟會」。
和康熙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康熙共有三十五個兒子,諸子為了搶奪儲位,各自拉幫結派,明爭暗鬥。他為挑選繼承人問題而費盡心血。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剛滿週歲的嫡長子允釢為皇太子,三年後感到不適當他廢掉。兩個月後,又重新立允釢為皇太子,二十四年後他感到太子權力過重,直接威脅到自己的皇權,同時生前過早地公開立儲君的弊端過多,所以他再次廢掉其長子,準備在臨終前留下傳位遺詔,暗立繼位人。他晚年最中意的是十四子允題,他特地任命允題為撫邊大將軍,派往邊陲去扭轉關係重大的西北戰局,以讓他建立功績,提高威望,為繼承皇位創造條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八日,康熙得了感冒,渾身發燒,經太醫醫治後好轉,就在暢春園靜養。據說,此時康熙親手寫了立允題為繼承人的遺詔。當時唯一能接近康熙的大臣,是負責京師警衛的步軍統領隆科多。此人是皇四子胤禎的舅舅和親信,一心想讓胤禎繼位。然而康熙卻不中意於胤禎。隆科多趁機將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傳成「傳位於四子」。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突然死去,很可能為隆科多所害。
有些學者認為,康熙在病危之際曾將諸子至面前,公開宣讀遺詔,除遠在西北的允題和被拘禁的允釢外,眾皇子大多在場,遺詔不可能被改纂改。並且遺詔用滿文寫就,纂改之事是子虛烏有。還有學者認為,康熙是突然死去,不可能留下遺詔。
另有一說認為,皇四子胤禎素為康熙鍾愛,8歲時隨康熙出關北巡,10歲時出獵封為貝子,32歲時又晉封為親王,曾奉命掌管朝廷軍政、錢糧大權。當諸皇子露骨地為搶奪儲君而爭鬥時,胤禎雖暗中培植勢力,表面上卻置於事外,博得了康熙的歡心,使康熙決意在皇十四子和皇四子之中選擇一個繼承人,最後選中了皇四子胤禎。
康熙死後的廟號為聖祖仁皇帝,史稱康熙皇帝。
雍正皇帝--胤禎
清世宗
雍正皇帝--胤禎
清世宗,名愛新覺羅. 胤禎(公元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3帝。在位13年,傳說為俠女呂四娘報家仇所暗殺,終年58歲;一說為正常死亡,葬於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8歲時隨康熙出關北巡,10歲時出獵封為貝子,32歲時又晉封為雍親王。康熙死後,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歷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雍正繼位後,嚴厲鎮壓了曾與他爭奪皇位的兄弟,將允題長期幽禁,將兄弟允祀.允唐害死,貶斥了康熙的親信,並且藉故禁錮殺害了隆科多和年大大,為了對付政敵和仇人,他實行特務統治,還與綠林俠客創造出一種暗殺利器,稱為血滴子。暗殺時,把血滴子往被害者頭上一罩,撥動機關,頭顱就被割落於囊中,再用化骨藥水化成血水。
雍正在位期間,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等措施,平定了青海和碩特部貴族的叛亂,反擊了準葛爾部貴族的騷擾,與沙俄訂立了《中俄布連斯奇界約》《中俄恰克圖界約》,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同時雍正大興文字獄,嚴厲鎮壓知識份子中的反清思想,竭力強化君主專制。
雍正是在康干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臺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使「康干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儘管他為人冷峻,猜忌多疑,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雍正以前,滿族統治者沒有確定的傳位定例,所以在努爾哈赤和康熙死後,兩次引起皇位之爭,雍正吸取這一教訓,認為立皇子是國家大計,與一般的政治不同,不能由大臣議定,應由皇帝獨斷,但如公開立一皇子,又將引起兄弟的明爭暗鬥,惹出禍來,所以,他決定將自己選定皇太子的詔書,在生前寫好,密封藏在錦匣裡,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皇帝死後,由總管太監取出,當眾宣讀。
雍正十三年(1735年)8月23日,太監見雍正到黃昏還沒有起床,也不見帳內有什麼響動,便起疑惑,忙去稟告皇后。據說,皇后趕來揭開龍帳一看,雍正已經暴死於床上。其中真相,宮內一直諱莫如深,不敢聲張,後來才漸漸透露出來。原來,雍正在位時,浙江有一個隱居不肯做官的文人叫呂留良,著有許多著作。他死後,有人告發他的著作有反清思想,雍正下令將其剖棺戮屍;著作焚燬,子孫和族人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到黑龍江;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學有一身武藝,她事先得知朝廷滅她家族,便奉著老母逃離家鄉,隱姓埋名,浪跡江湖。立志要報此家仇。七年後的一天晚上,她翻進圓明園宮內,潛入皇帝臥室,將雍正刺殺於龍床之上。
有人依據《起居手冊》雍正、乾隆兩朝《實錄》和《清史稿》,認為雍正遇刺純屬傳說,實際上雍正是積勞成疾而病死,屬於正常死亡。
雍正死後廟號為世宗憲皇帝,史稱雍正皇帝。
乾隆皇帝--弘歷
清高宗
乾隆皇帝--弘歷
清高宗,名愛新覺羅. 弘歷(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在位時被封被寶親王。雍正死後,群臣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錦匣,開讀密詔,上面寫著「皇四子弘歷為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弘歷於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乾隆」。
相傳乾隆不是雍正的親生兒子。而是海寧陳閣老之子。在雍親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陳閣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個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後者則是個男孩。此時的雍正聽說後,密令家人將陳閣老請來,並強調一定要帶著小孩。然後藉口福晉要看孩子,將小孩帶入內室,將自己的女孩換給陳家。陳家後來發現不對,但不敢聲張。沒想到,男孩天資聰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愛,最後竟成為一代君王。傳說乾隆在六下江南時,曾暗去海寧省親。
不過有學者認為,乾隆並不是雍正的長子,也就是說,雍正並不擔心無人繼承他的王位。而且,當時的皇位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雍正怎麼敢與他人交換孩子,而給政敵留下話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謎是子虛烏有。
乾隆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干盛世」在此期間達到了頂峰。同時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開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嚴厲拒絕了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時,清軍俘虜了小和卓木的一個妃子,她是一位絕色佳人,身上又散發出一種天然的奇香,人稱香妃。乾隆便將她收為妃子送入宮中,還特地招來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宮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禮拜堂,以博取她的歡心。香妃卻毫不動心,堅決不從。一天,宮女奉乾隆之命來勸說,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嚇得宮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測,趁乾隆去郊祭時,把香妃召來,令其自殺。乾隆知道後還生了一場病,事後下令將香妃遺體用軟轎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來,專家經過大量考證。認為香妃實為乾隆的容妃,在宮中生活了28年,55歲時病歿,葬於東陵,棺上書有阿拉伯文的《可蘭經》。
乾隆帝嚮慕風雅,精於騎射,曾先後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乾隆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但乾隆所興起的文學獄,在清朝歷代中為數最多。如有個文人胡中藻寫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的詩句,乾隆認為這是誹謗清朝,將胡中藻滅族。不過這並不有損於乾隆的功績。
但乾隆好大喜功,為人重奢靡,鋪張浪費,並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開始從強盛走向衰敗。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皇太子。他下詔說:「我25歲時繼位,當時曾經對天起誓,如果能夠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傳位給皇太子,不敢與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在位已經滿60年,不敢食言,決定禪位與皇十五子顒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和坤等大臣極力勸阻,乾隆不聽,於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極殿舉行禪位大典,自稱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廷實權。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雖經過不少名醫醫治,都不見起色,初三死於養心殿。
乾隆死後的廟號為高宗純皇帝,史稱乾隆帝。
嘉慶皇帝--顒琰
清仁宗
嘉慶皇帝--顒琰
清仁宗,名愛新覺羅. 顒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禪讓給他而繼位,為清代入關後第五帝,在位25年。病死,終年61歲。葬於昌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嘉慶帝顒琰,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受乾隆禪讓而繼位,當即改年號為「嘉慶」。
乾隆皇帝晚年一直被立儲的問題困擾著,他的諸皇子中,有的已經死去,有的對當皇帝根本不感興趣,還有的生怕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敬而遠之。就這樣,才具並不突出的顒琰被推上了前臺。嘉慶皇帝的即位看似是一帆風順的,但細細體會也有起伏跌宕之處。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乾隆皇帝的第二子出生了,這個嬰兒是乾隆帝嫡福晉所生。由於清代以前的皇帝沒有一位是嫡長子,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視這個孫子,並親自賜名永璉,暗示在乾隆之後立他為皇帝。乾隆皇帝即位後,馬上將傳位永璉的詔書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後,誰知永璉並不是當皇帝的命,只活了九年就離開了人世。這是老天爺幫嘉慶皇帝掃除的第一個障礙。
其後不久,皇后又生下了皇七子永琮,一心完成祖先遺願得乾隆皇帝,馬上決定立這位嫡子為太子。誰知傳位永琮的詔書剛放到正大光明匾後,兩歲的永琮也離開了人間。連喪兩子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立嫡子為太子,更不敢將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邊了。老天又為嘉慶皇帝的即位掃掉了一個障礙。就這樣,乾隆皇帝只得在庶出的皇子中選擇了忠厚老實的顒琰,而且,為了不讓老天奪走他這個兒子,乾隆帝一直沒敢宣布立他為太子。直到即將禪位前一年,才正式公諸於眾。
嘉慶皇帝的即位和康熙皇帝一樣,可以說是老天的安排,但這次上天的選擇並不像上一次那麼準確,忠厚老實的嘉慶皇帝顯然挑不起這副擔子,由於它的過分寬容,官場中的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大清王朝也開始進入暮年。
嘉慶繼位後,政事仍由太上皇乾隆決定。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病死後,他親政。親政後的第六天,他就逮捕了和坤,抄出家財約值白銀十億兩,相當於當政府二十年的財政總收入,不久和坤被處死。
嘉慶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他在位期間,土地高度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手中,農民大量破產,流亡,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川、楚白蓮教和魯、豫天理教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清王朝由興盛轉向衰落。
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嘉慶一生命運多劫,曾經遭逢兩次宮變。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從圓明園返回大內,將進順貞門,突然有一漢子衝出行刺,嘉慶的隨從一百多人一時被驚呆,虧得在場的幾個親王賣命格半,才將刺客擒住。原來,他叫陳德,是個平民,因貧困無告,憤恨統治階級的壓榨,才捨身潛入皇宮,準備刺殺皇帝。事後,陳德一家被殘殺。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慶離宮北去木蘭狩獵。這時京郊林清領導的一支天理教農民起義軍,決定乘清朝的王公大臣外出迎接嘉慶回宮,宮中空虛之日,攻佔皇宮,推翻清王朝。9月14日,起義軍扮成商販,暗藏武器,混進京城,和皇宮內的部分太監取得聯繫後,於15日中午發動起義,衝入西華門,沿皇道直撲隆宗門。皇宮護衛軍忙關閉大門。起義軍轉而從養心門對面南牆外,攀援樹木,爬上牆頭。被皇次子旻寧率領清軍用火槍擊敗。事後,嘉慶心有餘悸,下令將宮內樹木全部伐掉。後代皇帝從祖訓,也不重新種植樹木,致使今日故宮古樹罕見。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嘉慶再次去木蘭遊獵,駐於避暑山莊。頭痛發熱,之後病情日益嚴重,嘉慶知道不好,連忙宣召大臣賽沖阿、托津等入室,宣布立即傳位於皇次子旻寧,25日死於避暑山莊。
嘉慶死後廟號為仁宗睿皇帝,史稱嘉慶皇帝。
道光皇帝--旻寧
清宣宗
道光皇帝--旻寧
清宣宗,名愛新覺羅.旻寧(公元1782-1850年),嘉慶皇帝次子,嘉慶病死後繼位,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在位30年。病死,終年69歲,葬於慕陵(今河北省易縣西)。
道光帝旻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嘉慶十八年(1813年)被封為智親王。嘉慶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7月25日病死後,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道光」。
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雖然嘉慶皇帝很早就決定傳位給旻寧,但嘉慶十八年發生的一件事,更堅定了他的決心。當時反清復明的組織天理教在京畿非常活躍,一部分義軍準備趁嘉慶皇帝出宮之際,拿下北京,他們的主攻目標是紫禁城,而且已經買通了幾個太監做內應,義軍按計畫混入城中,準備從東,西華門衝入紫禁城。但東華門的義軍過早暴露了身份,不得已總攻提前開始。義軍在太監的帶領下迅速衝進了宮中,此時嘉慶皇帝正在避暑山莊,宮內一切由旻寧掌管,正在乾清宮上書房讀書的旻寧得到報告後,帶著另兩位親王衝了出去,當時內宮的大門已經關上,但還是有幾個義軍爬上了牆頭。旻寧臨危不亂,當場擊斃了兩個義軍,這時援兵到了,衝進紫禁城的義軍被全部殺死。由於旻寧的機智勇敢,保住了內宮女眷沒有受到傷害。事後,得到了嘉慶皇帝的高度評價,並封他為智親王,旻寧嗣皇帝的位子也就更加穩固了。
道光即位之初,中國正面臨最重的內外危機。在內清王朝經「康干盛世」後已經走下坡,史稱「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現在吏治腐敗,武備張弛,國庫空虛,民眾反清鬥爭頻頻;在外,西方列強勢力東侵,鴉片荼毒國民。道光頗想有一番作為,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圖中興。他雖然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以儉德著稱。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
道光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使他寢食不安。最後下決心嚴厲禁菸,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禁菸。林則徐將收繳的鴉片,共19179 箱、2119 袋,總計2376254斤,在虎門當眾銷毀。是歷史上規模最大、銷毒數量最多的一次。
虎門銷煙也引發了中英之間的緊張關係。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六月,英國遠征軍到達中國海面,鴉片戰爭爆發。戰爭伊始,道光帝認為英軍不堪一擊,但隨著戰事的發展,英軍圍困珠江口、攻佔浙江定海、直逼天津大沽,使得道光帝大為震驚,忙派琦善等人與英軍談判。最後對外妥協,將林則徐、鄧廷楨、楊芳等抗戰派查辦,重用穆彰阿、琦善、奕山等投降派,重新開放廣州。然而,英軍並不滿足於此,他們繼續對虎門、寧波、廈門等地進行攻擊,並於一八四二年攻佔吳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二十九日清政府與英國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賠償英國共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等等。此後,清政府又與法美等國簽定了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夏條約》,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公元1849年正月,道光在內外交迫中憂愁成疾。開始還勉強支撐著臨朝辦理政事。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沒有康復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大臣載恆、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內務府大臣文慶等進宮,命令他們隨同總管太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取下錦合,宣讀詔書,詔書上只有皇四子奕濘五字。中午,道光死於圓明園慎德堂內。
道光死後廟號為宣宗成皇帝,史稱道光皇帝。
咸豐皇帝--奕寧
清文宗
咸豐皇帝--奕寧
清文宗,名愛新覺羅. 奕寧(公元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病死後繼位。在位11年,病死,終年31歲。葬於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道光於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後,他於同月已未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豐」。
咸豐的繼位並不是一帆風順。道光晚年時,傳位的問題日趨臨近,第四子奕寧(咸豐)和第六子奕炘成為了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而且奕炘天資聰明,深得道光的喜愛。因當時內外多事,道光一直沒有下決心。咸豐的老師,侍讀學士杜受田,一心希望咸豐繼位。他杜受田清楚地分析了兩位皇子的長處,他認為,咸豐的優勢在於仁厚孝順;奕炘的優勢則是聰明伶俐。而此時步入晚年的道光皇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順的兒子,要牢牢地抓住這一點。一次,諸皇子們隨道光皇帝去南苑打獵。這可是在父皇面前的一次很好的表現機會,但論射獵騎術咸豐顯然不是六弟的對手,因此,杜受田告訴咸豐:「你到了南苑,只要坐著看兄弟們驅馬打獵,自己千萬不要射殺任何動物,並且約束你的隨從也別去打獵」。並教他怎樣對父皇解釋。打獵當天,大家都有所收穫,皇子中奕炘的獵物最多,而咸豐卻一無所獲。當老皇帝責問時,咸豐答到,兒臣雖然無能,但是只要動手,決不會一無所獲的,只是想到此時正值春季,萬物繁衍,不忍射殺,也不願和兄弟們爭個高低。他的回答深深打動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心想為天下百姓選擇一位仁厚的皇帝,咸豐自然比盛氣凌人的奕炘更和老皇帝的胃口。道光就密寫了咸豐的名字,放在錦匣之中。
咸豐剛剛即位,就於咸豐元年(1851年)元月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洪秀全以「拜上帝會」為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事。在兩年的時間裏,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於一八五三年定都南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制訂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國。由於太平軍沒有集中力量全力進行北伐以及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的「天京事變」使清王朝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咸豐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左宗棠等人和外國侵略者的援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正在咸豐鎮壓太平天國之時,英、法兩國於咸豐六年(1856年)再次對華宣戰,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而俄國卻乘火打劫,蠶食中國領土。對於英法俄等國的侵略軍,咸豐又妥協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國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門,並割讓了大片土地,使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咸豐面對國庫空虛,軍伍廢弛,吏治腐敗,天災不斷,民眾起義此起彼落,西方列強虎視眈眈這樣的一副爛攤子.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選秀女入宮。他尤其寵愛其中一個名葉赫那拉.玉蘭的姑娘(就是日後的慈禧)。以後,他又幾次從滿、蒙兩族的官宦人家挑選秀女,並破除祖宗規制,選漢族秀女入宮。其中最受寵愛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時人稱之為「四春娘娘」,居於圓明園。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英法聯軍由天津登陸,逼近北京,咸豐慌忙攜帶皇后和那拉氏、四春娘娘等宮眷一百多人,逃往熱河避署山莊。不久,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並縱火燒燬了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事後,咸豐派恭親王奕炘和侵略軍談判,以割地賠款的代價求得議和。但是他仍然不敢回京,遲遲不肯動身。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開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嚴重。他宣召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等八位大臣進寢室接受顧命,下令立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咸豐要他們盡心輔佐。第二天咸豐在內憂外患中病死在熱河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內。
咸豐死後的廟號為文宗顯皇帝,史稱咸豐皇帝。
同治皇帝--載淳
清穆宗
同治皇帝--載淳
清穆宗,名愛新覺羅. 載淳(公元1856-1874年),咸豐病死後繼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說為患梅毒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縣西北)。
同治帝載淳,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為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豐病死後,他於同日在靈柩前繼位,改年號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一個,咸豐皇帝共有兩個兒子,同治是他的長子,次子三歲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同治即位時,只有6歲,由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一年的十月,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滿八位大臣專權,和恭親王奕炘合謀發動辛酉政變,乘皇室從熱河回北京之機,將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其他五人革職或遣戍,實行兩太后「垂簾聽政」,自己掌握實權,改年號為「同治」,以第二年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炘為議政王、軍機大臣,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武裝,勾結外國侵略勢力,實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延緩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她一方面採用洋務派「自強」和「求富」的方針,開辦一些新式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頑固派 對洋務派進行牽制,以加強深宮集權。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淫程度比他父親咸豐還要厲害。他有許多后妃,卻還要常常帶了兩個心腹太監,換上平民服裝,偷偷溜出皇宮,到京師的南城娼妓區去尋花問柳,夜間不回皇宮。據說,時間一長,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只覺得渾身發燒,口渴,腰疼,小便不暢。太醫摸不透是什麼病,只當普通的感冒來治。一連幾天,燒熱不退。又便秘,頸項、肓背、腰部等處發出紫紅斑塊。到公元1874年11月,頭部、臉面上都出現紫色發亮的斑塊,左邊臉頰上的斑塊被抓破,滲出血水,又頰腫得厲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著,腰部化膿,很遠就能聞到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慈禧太后怕同治從鏡子裡見自己的尊容會受驚,便命太監將養心殿內所有的鏡子都收藏起來,不便挪動的穿衣鏡等,用紅緞蒙上。同治命人拿鏡子,皇后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為理由勸阻。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言,宮中對於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飾,只說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養心殿探病,並向他訴說慈禧太后又為細微小事責罵她,還失聲哭泣起來。慈禧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兒媳婦,並設下了監視的耳目。這天,慈禧聽說皇后去探視皇帝,便親自到養心殿東暖閣外偷聽他倆的談話。她聽到皇后在訴說她的不是,就怒氣沖沖地闖了進去,一把抓住皇后的頭髮,舉手就打,並且叫內廷太監準備棍杖,要嚴厲責罰皇后。同治見狀,被嚇得昏厥了過去,慈禧這才沒有對皇后用刑。同治的病勢卻從此越來越重,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於養心殿東暖閣。
同治死後的廟號為穆宗毅皇帝,史稱同治皇帝。
光緒皇帝--載湉
清德宗
光緒皇帝--載湉
清德宗,名愛新覺羅. 載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親王奕寰的兒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後繼位。為清入關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說是被慈禧或袁世凱毒死),終年38歲。葬於崇陵(今河北省易縣西50里)。
光緒帝載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同治皇帝死後沒有兒子,慈禧為了能名正言順地把持朝政,親自指定醇親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親生子,年僅4歲的載湉繼承皇位。
當時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擔心阿魯特氏日後如生下個兒子,將會威脅她的地位,便下令斷絕阿魯特氏的飲食。只得依靠母家送來的一些食物維持生命。阿魯特氏暗暗寫了一張紙條傳到母家,問她父親該怎麼辦。她父親寫到「皇后聖明」四個字,意思是別人都沒有辦法救你,只有你自己決定了。阿魯特氏絕望,於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時分吞金自殺。
對於慈禧的決定,許多大臣極力反對,御史吳可讀更實行「尸諫」。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後去見慈禧。他頭也不磕,大聲說:「你知道載湉並不是嫡派的繼位人,所以選擇他,只不過因為他是你妹妹的兒子,使你可以繼續聽政,掌握大權。臣下都反對你這樣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倫親王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今天我斗膽講了這些話,你一定會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經吞下了生雅片,馬上就要死了。我臨死之前,一定要讓你明白,你選擇載湉繼承先皇,實在為天下人所共恨!」說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為所動,於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載湉為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光緒」。
光緒繼位後,由慈禧專權。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佔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駐牙山清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後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
年輕的光緒皇帝眼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不甘作亡國之君」,一心想有所作為。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緒皇帝下詔變法,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光緒發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詔令,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託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發動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也表示堅決忠於皇上,一定照辦。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因頤和園得到榮祿密報,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緒料到事情敗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為等人趕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帶到議政堂,被迫寫了退位詔書,將政權全部交給了慈禧,然後被關進了南海中的瀛臺,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絕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關押在別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因變法歷時僅一百零三天,又稱為百日維新。
光緒被囚於瀛臺,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著。他或者坐在露臺,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著逃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命總管太監李蓮英硬將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運動。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醜,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臺。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 「天顏慼慼,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緒生病臥床。這時慈禧也生病了。光緒在日記中寫道:「我現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不料這段日記被李蓮英獲悉,他立即報告了慈禧,說:「皇上想死在老佛爺之後呢!」慈禧聽了,恨恨地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當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緒的飲食、醫藥之事統統由李蓮英服侍。這天下午,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有的學者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色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又有學者認為光緒是病死的。光緒自幼身體孱弱,一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成年後又有滑精症狀,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又長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結核。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慾不振等症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併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光緒病死後的廟號為德宗景皇帝,史稱光緒皇帝。
宣統皇帝--溥儀
清遜帝
宣統皇帝--溥儀
清遜帝,名愛新覺羅. 溥儀(公元1906-1967年),道光皇帝曾孫,醇親王載豐長子。光緒死後繼位,是清朝和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改造成為新人,患腎癌而死,終年62歲。火葬,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宣統帝溥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孫,光緒皇帝弟載灃的長子。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人選,軍機大臣認為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后聽後勃然大怒,最後議定,立三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大臣將此事告知光緒皇帝后,因為溥儀是自己的親侄子,又讓自己的親弟弟監國,光緒皇帝十分滿意。接著,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死去。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后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
1917年6月,張勛帶領辨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保皇黨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儀復辟。12月,在全國一片聲討中,溥儀再次宣告退位。 1924 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鐘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王爺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不久,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執政,建年號為「大同」。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侯。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6日逝世,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溥儀史稱遜帝,也稱宣統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垂簾聽政)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1836-1908),乳名蘭兒,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臺惠征女。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1861年8月,咸豐帝病死熱河,遺詔立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輔政。年號「祺祥」,尊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與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將八名「讚襄政務王大臣」分別革職或處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實行垂簾聽政,實際控制了國家大權。
1873年,載淳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歸政,但仍陰持朝柄。次年,載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復行垂簾聽政。
1889年,載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歸政」,退居頤和園,但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緒帝實際居於傀儡地位。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年,適逢那拉氏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 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佈置點景,廣收貢獻。故於「朝鮮事求速結」,支持李鴻章等對日採取妥協投降主張。
「六旬萬壽慶典」活動從年初即開始籌備,八月中日戰事愈烈,戶部上書「請停工程」,那拉氏大發雷霆。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翁同和被迫改口上奏:「查停工一條,系指以後尋常工程,其業經興辦之工,毋庸停止」。一些主戰派廷臣紛紛上疏,請求停辦「點景」,移作軍費。那拉氏怒不可遏,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
9月,中國陸海軍先後敗績,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切,9月27日強使主戰的軍機大臣翁同和到天津與李鴻章會商停戰求和之事。10月18日更下令王公大臣及外省封疆大吏,將「六旬萬壽貢品」統於10月23日星進。11月7日,日軍佔領大連灣,這一天正是那拉氏生日,前方軍情急電雪片般飛來,那拉氏卻不為所動。在頤和園升殿受賀,大宴群臣,連續賞戲三天,公事皆延置不辦。
11月22日,北洋水師基地旅順淪陷,那拉氏仍不以為然,並反將矛頭指向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11月26日,那拉氏於儀鑾殿召見軍機大臣,時光緒帝不在座。突然宣布「瑾、珍二妃有祈請干預種種劣跡,即著繕旨降為貴人」。並將瑾、珍二妃之兄禮部右侍郎志銳遣戍烏裡雅蘇臺。珍妃為光緒寵妃,並支持光緒對日主戰。當時朝廷內一些主戰官員,不滿於那拉氏、李鴻章對日屈膝,於是結二妃之兄志銳「密通宮闈,使珍妃進言於上」,推動光緒對日抵抗。10月28 日,文廷式又親自上奏:《倭夷入寇樞臣與疆臣各懷異志但欲求和請交部嚴加議處折》,彈劾李鴻章等不思督軍應敵,「但欲求和」,「束手待攻」,「請旨將樞臣及北洋大臣交部嚴加議處,以存國法」。這時,正值那拉氏起用恭親王奕欣主持對日議和,主和空氣甚囂塵上。那拉氏選擇此時處罰光緒之二妃及其兄,目的在於打擊主和派及向光緒示威。12月4日同時下令授恭親王奕欣為軍機大臣和撤銷滿漢書房,進一步的加強了主和派勢力和剪除光緒周圍的主戰派力量。
1894年底,清廷在戰事上愈不可為,那拉氏求和之心更加急切。1895年1月,派張蔭桓、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藉口中國使臣全權不足,拒絕開議。議和未成,使臣被拒,那拉氏萬分驚恐,曾命順天府準備車騾,擬逃往山西。
日本政府於廣島拒和後,立即向北洋水師另一基地威海衛進攻,27日攻陷威海衛,北洋水師覆滅。3月初又發動遼河下游作戰,六天之內,連陷牛莊、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