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如山的現金:微軟 除了分紅股票回購還將做什麼?
儘管在和全球的競爭對手以及管理機構的週旋中花費了可觀的開支,但是微軟現在的富有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階段。去年軟體巨人的現金流達到了創記錄的 750億美元。由於擔心如果不把部分現金返還給股東管理機構會將軟體巨人分類為一家投資公司,為此微軟宣布將向股東價值320億美元的特殊分紅,比爾-蓋茨甚至承諾將其獲得30億美元分紅捐贈給慈善機構。
微軟還增加了其每個季度的分紅,使全年分紅達到了35億美元,此外軟體巨人還計畫以回購價值300億美元股票的方式將現金流返還給股東。即時如此,微軟存在銀行中的現金依然高達380億美元,而且其每個月的現金依然以1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
那微軟將如何處置這些龐大的現金流了?它很可能繼續提高股票分紅以及回購股票。而且也有可能收購其它公司。有消息稱,微軟正在和廣告顯示軟體廠商Claria磋商收購事宜。
現金流排行第二:英特爾花錢更大方
對於晶元巨頭英特爾來說,其聚集的財富在整個IT行業排行第二並不讓人感到驚奇,儘管其現金流不到微軟的一半。作為蓋茨Wintel戰略的合作夥伴,英特爾在銀行的現金儲量達到了160億美元。晶元巨頭花錢比其它IT公司更激進,2000年其研發資金為40億美元,到了去年就增長到了48億美元,而今年將達到50億美元。
此外,晶元巨頭還投資新興無線通信技術如Wi-Fi和WiMax,而且現在它正在開始啟動幾個主要的投資項目,包括在愛爾蘭等地新建晶元製造工廠。此外他還介入新興領域:7月6日,英特爾宣布攜手Revalation娛樂公司成立合資公司ClickStar,專門從事網際網路高速電影業務。
現金儲量不遜色於對手:惠普將其用於並購
在現金流儲量方面,計算機巨頭惠普並不遜色於對手。儘管收購康柏電腦公司耗費了可觀的現金,而且不斷被競爭對手戴爾和IBM所擦傷,惠普現金流儲量依然達到了140億美元。隨著新任首席執行官馬克-赫德的上臺,惠普將專注於成本的削減,同時也有可能在某些領域如軟體和服務業實施並購以推動公司收入增長。
積聚了可觀現金儲量:摩托羅拉讓分析家驚訝
摩托羅拉堆積的可觀現金流也許會讓電信分析家感到了驚訝。儘管數年前,摩托羅拉被諾基亞擊敗,但是快速成長的無線通信市場依然讓摩托羅拉獲益匪淺。通過改進產品設計以及以更快的速度將新產品推向市場,新任掌門人Ed Zander成功地幫助摩托羅拉在資本市場實現了市值的增長。
分拆半導體部門Freescale並成功上市也讓摩托羅拉帶來了超過15億美元的現金流,使公司整體現金流儲量達到了113億美元。摩托羅拉公司很可能使用這些現金進行收購,6月份它收購了來自Sendo公司的工程師和專利技術。
IBM、甲骨文和戴爾:仁者見仁的花錢方式
作為IT產業的龐然大物,IBM和甲骨文公司需要增長來奠定其在資本市場的地位。擁有90億美元現金流的甲骨文公司已經顯示了並購至上的戰略,它將專注於購買利潤較低的小型公司,通過除去重疊成本如管理和銷售來提升其盈利空間。今年1月份甲骨文以103億美元全額現金的方式並購了仁科公司,7月5日,它宣布將收購零售軟體廠商ProfitLogic公司。
去年IBM將其PC業務部門出售給了中國聯想公司,它將使用其86億美元現金流實施新一輪併購,以推動公司收入增長。它將其精力投在了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和東歐市場。
而戴爾在現金管理方面表現出了更為傳統的方式。戴爾的研發投資很少,而且它也反對大規模的併購,為此PC巨頭很可能將其98億美元現金流中的大部分返還給股東。今年春天它宣布將耗資20億美元回購股票。不過戴爾也有些投資項目,包括溫斯頓的PC製造工廠建設。
思科:現金儲量不多 但依然很體面
思科在銀行中存儲了50億美元的現金,這少於蘋果電腦公司的70億美元,也少於半導體製造設備廠商Applied Materials公司的60億美元。
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它很可能將繼續投入巨資打造諸如iPod之類的熱門產品,而Applied Materials則實施其收購戰略,6月份,該公司收購了SPC全球技術公司。
儘管網路設備巨頭思科系統公司在財富排行榜上很靠後,但這並不影響其花錢的體面。思科很可能使用這些現金流繼續其過去的策略-收購小型技術公司最近一些日子,由於風傳正在和存儲巨頭EMC公司磋商收購事宜,思科的股價為此在不斷波動之中。業內分析家認為,這樣的併購交易行地通,因為存儲業務是對思科核心網路業務的邏輯延伸,而且這筆交易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推動思科的成長。
然而接近思科的消息稱,收購EMC的消息完全離譜了,因為思科公司並不想偏離其當前的收購戰略-收購那些與思科矽谷總部很接近的小型企業。
然而作為上世紀90年代偶像公司的思科也即將誇入分紅的行列,這意味著它已經無法找到具有前景的市場來投資。業內分析家表示,如果思科真的走到了這一步,那麼整個IT行業將掀起將現金返還給股東的潮流。
在接下來幾年,要求IT公司將現金返還給股東的呼聲將越來越高。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科技產業已經走到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