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仕」這個前綴不提,「途」的意思是過程。「途」如影隨行,幾乎每一次出發前,其總是不厭其煩地會有「你將怎樣度過這一天、一年、一生」的疑問與自醒,回首時則可以瀟灑一句「我曾玩過,小菜一碟」輕鬆了事。
然而,這回答往往與「途」無關,當時的神情表露分明只是「仕」。於是常在偶爾駐足時恍惚,分不清「人在旅途」 與「猴在竿途」的差別,就像午夜十字路口那不停閃爍的黃燈迷惑著前行的方向。
步入社會和兒時瘋玩是不同的,面對的事情會越來越多,規矩也會越來越多。大家的思維和處世方式必須唯慣例規矩之馬首是瞻。現在每每偶遇兒時玩伴,話題越來越少,一上來寒暄的話幾乎全是「當官了吧?」「混的還不錯吧?」
湊合吧!除了這句話我無言以對,內心每每還會生出有負期望之意。這種感覺始終讓我搞不清楚是與年紀有關?與生活有關?或是與臉面蒼老程度有關?
分不清「仕」或「途」並不打緊,最令人惶惑的是,接過名片的瞬間你會發現,很多舊友如今尚未改姓,卻已更名。說到名字,近來發覺有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包括我的名字在內,那個時代給孩子取名的範圍很窄,重名率似乎比現如今寵物貓狗的重名率都高。
另一個現象是,名字這個具有時代性的個人符號也能與時俱進,隨心所欲地變更。多年後不少兒時玩伴相逢卻不相識,很大原因是改了名。
有趣的是,舊時出生並以福祿壽、松竹梅立名的人士,步入新社會後都紛紛在名字上洗心革面,改用具有革命意味的名號。
而到了今天,我們這批生在紅旗下,走在春風裡的玩伴們則不約而同地拋棄了受之父母、承載時代的名字,取而代之的則是小資味十足的「琳、娜、妮」,要不就是「風、雅、頌」似的「四舊」之名。
改名這個舉動究竟能代表些什麼呢?可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進一步來說,找的算命先生也不同嘛。
被過去趕著逃,被未來牽著跑,這就是人的旅途。雖然心態一直在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但最大的問題是不知大家如何同步守時。如與人相約,但遲到卻成了我想要改掉卻一直改不掉的習慣。為了顧全大局便常撒謊,打電話敷衍說:「我在路上呢,馬上就到!」
「什麼在路上呢,號碼顯示分明還是在家裡嘛!」都怪這來電顯示,沒事電話局開通這項業務幹嗎!「是在路上,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都是。」
這樣的回答你們滿意嗎?這樣的回答我究竟是要說給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