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無疑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膽的一次收購行動。在此之前,中國聯想集團以17.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IBM電腦公司;另一家中國企業----海爾集團,正出價12.8億美元,競購美國美泰克家電公司(Maytag)。
中國企業的大手筆,引起世界矚目。尤其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一案,更激起軒然大波。外界首先聯想到的,是議論紛紛中的「中國崛起」,認為巨資收購案,展示了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競爭力。然而,中海油是中國國營企業,它的背後是中國政府,185億美元巨資,顯示的,與其說是「中國崛起」,不如說是中國政府集中資源的能力。正如前蘇聯所展現的那樣,不管大多數人民還多麼貧困,國民產值還多麼有限,憑籍一個極權政府無所不及的控制力,它都能夠將這個國家有限的資源集中調度,去實現其政治或軍事野心,以至於在軍事、科技、太空開發等領域,前蘇聯竟能與美國並駕齊驅。
與中國政府背書的中海油公司不同,雪佛龍公司為美國民間企業,不可能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援,不管它多麼具有實力,也僅能循市場經濟規則行事。在這組不對稱的遊戲之下,還浮現著另一組不對稱的規則:中國政府絕不允許外國公司完整收購中國企業,尤其大型企業,並硬性規定,外商投資中國企業,股份不得超過49%,也就是說,中方要絕對控制股權。相形之下,美國的開放經濟,卻給了中國企業和中國政府以鯨吞之機。
中海油巨資收購優尼科,震動美國朝野。有關專家擔心,中方通過收購,不僅可能奪取美國的油氣資源,還可能獲取美國最先進的海上石油開採技術。41名國會議員致函布希總統,認為此舉將危及美國國家安全,要求行政當局制止這起「瘋狂收購」。布希當局表態,將調查這起收購案,以鑑定是否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按照美國法律,這類收購大案,須獲得美國財政部「外國投資委員會」的批准。因此,中方收購行動能否獲得最終成功,尚有待分曉。
實際上,美方正陷入兩難。一方面,從商業角度而言,中方開出的185億全現金天價,確能令優尼科公司動心,短期而言,對美國經濟也有好處;另一方面,從國家安全形度而言,中方巨資狂購,影響深遠。因為,優尼科公司控制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70%位於亞洲和裡海地區,中方一旦收購成功,將可立即獲得在印尼、泰國、阿賽拜疆、和孟加拉國等地的石油及天然氣儲備。鑒於中美兩國在能源領域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中方集中資源,鯨吞美方石油龍頭企業,無異於虎口奪食。尤其在目前,世界原油價格已經猛漲到每桶60美元,並可能衝到每桶70美元大關。如果中方進一步獲得石油控制權,翅膀加倍硬起來,對美國的挑戰,勢必倍增。考慮到優尼科公司具有與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緬甸軍政府打交道的經驗,僅在緬甸沿海的雅達那油氣田一地,優尼科就擁有超過1千4百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優尼科一旦轉歸中國,其中潛在的戰略風險,不言而喻。
另一種風險也不可忽視,如果美方拒絕這樁買賣,緊缺能源的中國政府,更可能進一步轉向「流氓國家」,尋找能源出路,同樣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然而,為了千方百計獲取能源,北京已經與文明世界的宿敵----蘇丹、伊朗等國打得火熱,不僅在這類高危國家砸下巨資,開發能源,而且向後者提供和擴散武器,強化後者與文明世界對立的本錢。以至於,當西方國家每番要將蘇丹種族屠殺和伊朗核武器計畫提交聯合國討論時,中國政府都從中作梗,威脅動用否決權。隨著伊朗強硬派在大選中上臺,中伊親密關係必進一步升級,兩國聯手對抗文明世界的分貝,也必然拉高。北京收購優尼科,不論成敗,都不會改變它與「流氓國家」或危險國家結盟日緊的大趨勢。這也是其本性使然。
維持經濟增長,早已成為中國政府維持「社會穩定」 的唯一籌碼。為了保住政權,保住其高官厚祿等既得利益,中南海必得保持中國經濟的「表面繁榮」,以所謂「經濟崛起」,來轉移海內外視線,淡化其歷史上的血腥屠殺和現實中的人權迫害。為此目的,中共必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對世界能源資源的控制權,其動向,值得全世界關注。
(自由亞洲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