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新聞我們只能讀文字,如果腦袋裡不小心稍微想像一下文字描繪的場景,估計胃裡的中飯又都貢獻給了洗手間。
對記者採訪的手段、報導的方式,寫作的內容,我們除了對其職業精神表示尊重,別無它了;但對報導披露出來的真相,我們卻不僅僅是憤怒了。於常年光顧過那些酒樓的食客,看了報導後除了想吐,想去醫院做血檢,去洗胃洗腸,去拿把菜刀直接闖進酒樓與老闆們肉搏理論,難道還會有其他?
記者披露出事實的真相,無非是為了讓衛生部門去查。對讀者來說有個疑惑:為什麼非得要等到記者報導出來後衛生廳才大張旗鼓地去搞執法大檢查呢?他們平時幹什麼吃的?難道他們對廣州超過3萬家大小的、每天為數十萬的廣州人供應美味佳餚的酒樓、食肆,竟然毫不知情嗎?
在中國,這樣的事情是不能按常理去推斷的。每個省的情況都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別。你就算糾出了責任,該抓的抓,該罰的罰,可這究竟還只是一場整風運動,風聲一過,一切均仍照舊。基於對整風運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對於責任與如何整改之類的東西我向來是不太關心的。透過新聞,於憋悶中我也學得像有些人那樣,實在有點忍不住要反過來幸災樂禍地慶幸:「食在廣州」的神話,終於在這次黑幕大曝光後被宣告徹底打破了。
神話一旦被打破,幸災樂禍的短暫快樂並不能給我帶來什麼,結果反倒憂從中來:下次我去了廣州,到底還能選擇吃什麼?
這一問我就啞然。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省際的人流、物流都在加速。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捆綁式影響,決定了任何一個區域的變化都會給整體帶來影響。這讓我不得不將思維由此發散來想:「食在廣州」神話破,在中國明天還能吃什麼?
「食在廣州」神話破,在中國明天還能吃什麼?這一問應該喊出了我好幾個困惑:一是,廣州既如此,全國他地能好到哪裡去麼?這似乎有點兔死狐悲的感慨;二是,也別一個勁老推執法部門該如何如何,老闆們大概都是成年人吧?!這說白了就是對作為整體的人的人性中的糜菲斯特有點後怕,也帶點不抱希望。--人為了盈利究竟還可以這麼不顧他人生命安全的!你執法隊員就是一對一配得與老闆們一個數,你能保證老闆們就不會另打主意往食料裡添鴉片殼?
但我們要生存就得往口裡扒食。要扒食就難免要進酒樓,想著明天還能吃什麼?不曉得。那就先看明天有什麼不能吃。還得從報導裡取經去。
新聞裡說,宗江老川菜大酒家4大黑幕。
黑幕1是,擦嘴濕毛巾用洗衣粉泡洗。原文是,記者走近那鐵桶仔細一看,桶中的白色毛巾已經有半桶。王姓洗碗工從廚房的鍋爐中提來一桶開水,倒進鐵桶中。桶中的開水立刻冒出大量氣泡,也散發出陣陣異香,隨後王拿了一條木棍在桶中攪拌起來。進入該酒樓包房的顧客,幾乎每個人都是用這些濕毛巾擦臉或擦嘴,收費每人1元。 --我們取來的經是:擦嘴濕毛巾擦不得嘴。
黑幕2是,餐具簡單沖洗不消毒。清洗餐具的過程是,食客用完後的餐具由樓雜(記者)搬下來,雜工先將餐具中的剩餘食物倒入潲水桶中,再將碗全部放入一個裝滿熱水的水池,水池中放有大量的洗滌液。而那池中的水上已經佈滿一層厚厚的黃色油漬,整個洗碗池散發著一股刺鼻的氣味。收完餐具回來後,在盤子中間還留有一些黃顏色的水,用手摸還能明顯感覺到滑滑的。--我們取來的經是:餐具裝不得餐。
黑幕3是,紅湯火鍋鍋底回收再用。富含各種油(主要有豬油、牛油、菜油)的火鍋湯在收回後,都直接由服務員端回火鍋房中。因為在重複使用過程中,紅湯味道更濃了,顏色也更好看了。相反,如果每次都用新油,那火鍋紅湯顏色就沒那麼好看,味道也不夠濃。 --我們取來的經是:火鍋湯要不得。
黑幕 4是,從剩菜中濾出油和辣椒。記者看到:四五個鐵桶並排擺著,這裡是讓服務員倒剩菜的,其中兩個鐵桶上放著兩個竹製網篩,其中一個網篩上裝的是客人吃過的諸如豆花煮牛肉、水煮牛肉之類的殘渣、另一個網篩上則留有吃剩的「飄香福壽螺」空螺殼、乾辣椒等殘渣,殘渣中的油則已經流進下面的鐵桶中。在這些回收油桶的旁邊,還專門有一個裝著乾辣椒的竹筐,上面都是些紫紅色的乾辣椒。炒菜師傅就用這些油和乾辣椒再做「味道鮮美」的菜。 --我們取來的經是:油和辣椒進嘴不得。
這樣一本預備的酒樓消費注意事項之禁食大全才寫四條,竟然已沒必要再繼續完畢了。明天我們若請人或被人請進酒樓裡做了食客,面對一桌看上去流紅淌綠的菜餚,對照這大全中的四條,餘下的動作,也就只有磕磕瓜子,然後顧左右而言他道:今天天氣?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