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與國內直接出來的人相比,這些老留學生轉移民有些遺憾--他們錯過了前十 年中國大陸辦公司,炒股票或做房地產這幾波經濟大潮。新移民在這幾波滔天巨浪裡陸續長得肥大起來,為自己的下一次跳龍門積蓄了足夠的力量。
如同在一個永遠沒有終點的賽場上競跑,前者跑了多年之後,雖然尚未停頓,但腳步已然放慢,而後者則如剛衝出線的選手,正爆發出驚人的速度往前衝,毫無疑問,前者將在短期內被後者超越和甩在身後。讓我們舉幾個不同例子。
鹿先生,男,北京人,45歲1990年從北京某報社赴美留學,企業管理碩士,5年前從美國以留學生身份移民加拿大,住在溫哥華西68街與黑澤大街相交的一座獨立屋,離筆者所租住的公寓只有數百米距離。那是一幢挺豪華的獨立屋,全讓他一人兒給租了下來。他只住上層,下層再出租。
在新老技術移民圈裡,鹿先生是個較為知名人士,性格隨和,思維活躍,交際廣泛,善於賺錢。移民手續代理,新移民抵加接待,能賺錢的生意,他能做都做。他還多才多藝,寫得一手好文章,更拍得一流好照片。他的一些旅遊文章和照片,不斷被中國大陸的一些報紙雜誌採用。問題是他還辦了個相當有名氣的網站,這個網站可把他害了,他把全身心都放到這個網站上了,把從別處賺來的錢也都全貼進這個網站了。
Emily,女,45歲原北京大學經濟系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1992年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州大學留學,先生於第二年也飛赴美國團聚。在美國留學期間,她曾在洛杉磯一家大型臺灣家族企業的貿易公司任職總經理,立下汗馬功勞,可惜因拿不到美國綠卡,只好在三年前打個迂迴戰,先移民加拿大,這樣既可拿到加拿大身份,又可使在北京的女兒出國與父母團聚。到加拿大後,她曾去一家華人商場做過收銀員,當時由於擔心商場嫌她學歷太高不要她,她只好謊稱自己在大陸就是高中畢業。她眼下在溫哥華做獨立金融顧問,從屬於一家美國保險公司的分公司。
Emily說,她在1997年時,曾回中國大陸呆了三個月,考察了大半個中國後,得出的結論是,回國發展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又感嘆著飛了回來。她說她也可以隨時去美國發展,但如果都是給人打工,還不如在溫哥華先這樣獨立工作著,由於她所在的美國保險公司計畫在未來兩三年內衝進中國大陸市場, Emiliy希望屆時回中國大陸創業。
馬丁,45歲1989年底以福建某大學講師身份赴英國進修,後轉為留學生,獲地質學博士學位。英國的綠卡更不好拿,於是1994年移民加拿大,目前與妻子和兩個孩子以及岳父母住在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簡稱UBC)校園內。馬丁的妻子就在UBC讀計算機專業,希望畢業後能找個好工作。馬丁自己剛從英國來溫哥華時,曾做過幾個月的貿易和百貨零售生意,後加盟保險公司,推銷基金和保險。多年下來,成績斐然,目前已是溫哥華金融保險市場中為數不多的大陸華人成功者,他還早已是虔誠的基督徒。從宗教信仰中得到生命的滿足。他也非常熱愛加拿大。與他交談,可以明顯感到,他的思想境界已明顯升華到一個更高層次。他在大陸籍華人圈裡有廣泛人緣。
吳先生,北京人,48歲1993年赴美留學,妻子後來赴美國與他團聚。兩人在美國呆了兩年,拿到碩士學位後,在沒有希望拿到美國綠卡的情況下,開著車來到加拿大。住在半地下室裡。他在一家臺灣投資的電子廠當技術經理,妻子無工作。
還有一些在加拿大註冊了移民公司,正在中國大陸做移民服務的移民公司負責人或代表,也有不少屬於這一群體。其中有些人士,讀者可能在中國發行的《出國與就業》雜誌中看到他們的活躍身影。《出國與就業》是個雙週刊,廣告收入不少--凡是移民公司,無不希望在該雜誌上露臉,因為國內想移民的人據說有數百萬人,而該雜誌在這一龐大的讀者群中賣得挺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