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關於Google增加了不少,除了傳統地繼續探討Google的「先進性」之外,也多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比如,「給Google的公開信」、「今天你被Google封了沒有?」等等就是其中的部分,那些曾經痴情於Google的站長們,這一次卻因為遭遇Google的不仁道廣告處罰措施而倍感失落,因為被Google搜索引擎徹底屏蔽而發出憤怒。
回到一年前,這種景像是不可想像的,誰還會懷疑Google?哪怕兩個月前,也很少有人敢正面抒發對Google的存疑。
Google也是資本家。之前,我曾經說過一個觀點:永遠不要對一個商業公司賦予太多的精神含義。更不要去做他們的fans。因為,商業就是商業,根本上來說是利益主義,而不是理想主義,這個星球的最重要信任關係永遠在人與人之間展開,而不該是人與機器,人與公司之間。
所以,我一直反對把信任完全交給Google。因為,永遠堅持用「機器」跟客戶接觸的Google並非是一個機器,而是擁有巨大潛在動機的商業機體,你可以尊重和欣賞它的商業邏輯,但不必迷信它的商業承諾,如著名的──Don't be evil!(拒絕邪惡)。
當然,怎樣選擇面對Google由每個人自己去決定,究竟去做一個受到充分禮遇的客戶,還是當一隻被不斷注射新疫苗的「小白鼠」?
不妨大家反思過來想想,為什麼我們當年會那麼信賴Google呢?無非包含著以下三個Google的早年特徵:
(1)小,新生力量。
Google沒有打過任何廣告,完全靠口口相傳發展起來的,所以,人們對這個與微軟MSN、yahoo、AOL打對手戲的小兄弟總是充滿著期待;
(2)方便,搜索技術好。
不必多說,當時中文搜索沒有強手;
(3)洋和尚,非商業形象。
在被勢利眼光包圍的中國商業網站環境圈子裡面,那些對Pop up等廣告氾濫再也不能容忍的用戶,突然看到一個洋和尚,沒有一塊廣告並且界面乾淨,頓時生感好意是不難理解的。加上神秘的背景和非商業化形象,確實打動了不少人。同時,洋和尚好唸經也一直是很多國人的心態。
然而,現在呢?
如我這樣的用戶,使用Google的頻率已經在降低了。而在此之前,Google一直是我們進行搜索服務的第一選擇,這一切改變究竟為什麼呢?不妨我們也來列個兩點:
(1)態度是第一問題。
Google印象的下滑,我認為,這些根本原因主要不在於技術,而是在於態度。Google對中國市場一直存在著不是很認真的態度,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真正進入中國,成立分部?難道真的所謂遭遇中國官方封殺?難道真的是一些小人作梗就能阻擋這個強大商業巨頭減慢步伐?
我想,即使上述情況存在的話,那Google也有理由為中文用戶著想而去考慮改善與政府關係,也要快速花力氣解決一切問題。哪一個外資企業不是這麼做的?
對於它的中國合作夥伴來說,那些從事Google Adsense廣告業務的網站主們,究竟獲得了多少Google的支持服務?他們的申訴究竟獲得了多少的解決?他們為Google打了多少免費的「公益廣告」?那些點至Google自身而沒有計費的廣告,究竟是屬於真正的公益,還是屬於一個「網路資本家」的剝削?
所以,當前來說,google對中文用戶的服務態度簡直是糟糕透頂了。
(2)中文用戶體驗下降,技術不是萬能。
現在再去比較一下,Google搜索的精確率是否有過去那樣高了?除了被惡意SEO攪局之外,最簡單地來說,它的Google Adsense與內容相關性匹配的能力就很差。
對於中文搜索來說,我認為Google目前的能力並不比同類的其他幾家高了多少(至少沒有表現出來)。
中國網際網路人口就要超過1個億了。Google的檢索壓力肯定也在加大,我隱約記得雅虎中國總裁周鴻一說過一個觀點,大意是:「針對多個國家多個語言,假如 Google全球有10萬臺伺服器,百度僅檢索中文是其20分之一5000臺的話,那麼,每次升級一倍速度,Google需要從10萬變成20萬,而百度只要從5000臺增加到1萬臺。在本地市場,競爭力大多了。」關於這個觀點,我不是太懂技術,但至少能感覺到,Google的優勢肯定是與之商業能力相匹配的,絕對不是哪個用戶想它怎樣厲害就怎樣厲害。故面對更多競爭,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這本身不是壞事。
因為一個簡單的願望,不希望Google是另一個微軟,不希望壟斷從軟體延伸至網際網路。所以,在Google剛引起一些網友懷疑、正走向被唾棄的邊緣之時,我給Google加一個修飾性定語「網路資本家」,意在推波助燃,加強一下用戶的辯證觀、理性觀。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