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橋之十八: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發表:2005-01-14 17:3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見之於史籍記載中,紹興最早的橋為「靈汜橋」,建於越王句踐時期。秦漢以後,歷代有新建、重建的許多橋樑。據統計現有的1萬餘座橋樑中,始建年代確切而原橋能保存至今者,共有六百餘座古橋。宋及宋以前13座,元、明代41座,清代550座。紹興橋鄉文化不僅多姿彩,而且歷史悠久。

古纖道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錢清鎮附近的杭甬運河上。它自東而西穿越紹興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橋。「纖道」是指架設在水面上、由一座座石橋連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縴夫背纖和躲避風浪用。

這座橋的建造,是因為運河河面甚寬,逆水行舟就需拉縴前行,所以專為縴夫拉縴用而修建了這座橋樑,俗稱「纖道橋」。一方面,遇到較大風浪,船隻還可通過橋孔進入淺水區躲避風浪,故有「避塘」之稱。

橋因功用而得名,即為古時拉縴而造。又因多數為官府出資修建,故亦有「官道」、「官塘」之稱。俗稱「百孔官塘」。

纖道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跨蕭紹運河,橋面與運河平行,縱貫於寬闊的河道中。纖道低貼水面而建造,上面可以行人背纖,遇有風狂浪急時,它又能抵消、分散風浪對船隻的撞擊力度。

現存古纖道橋,為唐元和十年(西元815年),浙東觀察使孟簡為大規模整治疏濬浙東運河時所修建,由於河面寬闊,便於行舟,河堤成為人們行舟背纖的通道。但由於是土堤筑成,纖道並不堅固,遇到聚雨就會崩毀。

在《重修纖道橋碑記》中載:清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八月時「自太平橋起至板橋止所有塘路以及寶、玉帶橋,共計二百八十一洞。鄉紳士章文鎮、鎮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寶修。」 說明當時纖道橋有281跨,為現存橋跨數的1倍多,足見當時工程之浩大。

古纖道舊時西起錢清江,東至曹娥江,全長75公里。其中阮社段東起雙梅上謝橋,西至錢清板橋,全長7160米,由1285孔石樑橋組成,每跨淨2米,橋面以三塊條石拼接而成,寬1.5米,橋墩用條石砌筑,橋墩厚1.5米。

古纖道的路基,是以石條砌筑成一個個石墩,橋身石樑底面較低,僅高出水面0.5米左右。橋東端45跨較為高大,可通行小船,橋墩與橋墩間,將一塊塊石板連接,架起了水上平橋。

古纖道橋的兩端,原有茶亭各一座,一度毀壞。現存者是1949年後修整的,為中國所僅有。

古纖道綿延百餘里,就砌筑法可分為: 「單面臨水、依岸砌筑」和 「兩面臨水、破水砌筑」兩大類。後者又分為,「實體砌筑式」和「石樑平橋式」兩種。

古纖道的東段,大多是屬「單面臨水,依岸砌筑」之法。在涇口大橋地段、樊江至東湖之處約10里許,尚存部分保存完好的石砌堤面。此種砌筑法,用於河面不甚寬闊之處。

古纖道的西段,自柯橋鎮以東上謝橋至湖塘板橋,長約15里。兩面臨水的古纖道,每隔里許就有一座座橫跨運河的石樑橋或石拱橋。在石墩纖道橋孔中通行小船。遇到風浪時,船只可貼近纖道或在凸起橋洞中躲避,以免於危險。

在水深河寬的地方,多用「破水砌筑」的建造法,保存完整的有等三處,「十八洞頭」、「寶帶橋段」、「玉帶橋段」。這段纖道每隔2.36米至2.75米,即建一橋墩,橋墩與橋墩之間,上架三根長石樑 (長3.37米至3.51米,寬0.49至0.52米,厚0.28米),橋面的鋪設,用面寬1.5米左右大塊條石以「一順一丁」的方式平砌併列鋪陳。是為」石樑平橋式」 砌筑法。

「實體砌筑式』纖道,其砌法首先將路基填筑紮實,以條石交錯於石縫間向上砌疊,面上再鋪設石板。也有用「一順一丁」的砌法壘疊的,其上再以石板橫鋪,高出水面約1米左右。

在柯華大橋以西至湖塘板橋,約7里長的一段纖道,時而一面臨水,依岸砌筑,時而兩面臨水,破水而筑。它們互相間隔,互相銜接,是古纖道保存多種形式的一段地方。順著運河,纖道橋時而兩面臨水,時而一面臨水,一面依岸,水岸交雜相銜,似玉帶飄逸,蜿蜒伸向水天極目之處,形成路、橋、水、船渾然一體的優美景致。

據《越絕書》卷八記載得知,這條古纖道東段,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出紹興東廓門至曹娥江段浙江運河,是古越時期就已形成的「山陰古水道」。

由嘉慶《山陰縣誌》卷四中記載,古纖道西段始鑿於西晉,此後,歷年均有疏濬工程。東可抵達曹娥江,並與西段相連接。

明朝弘治年間,山陰知縣李良,改用堅硬的大青石鋪砌纖道,自虹橋達錢江,恆亙五十餘裡。而後清康熙年間、咸豐、光緒各朝均有修建。

清代齊召南曾作有「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的詩句來形容古纖道的景色。紹興纖道橋,不僅構思奇妙,建築精巧,富有詩畫意境,在中國是僅存。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