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清華大學學生張春鳴在昏迷中離開人世,年僅21歲。從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他因腹瀉至少4次到校醫院看病,校醫院診斷為腸炎並不同意其轉院診療,他自費到北醫三院確診為腸癌晚期。
張的去世在清華師生中引起震動。早在2001年11月9日,清華大學一學生社團在校內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對校醫院不滿和覺得校醫院醫療水平不好的比率均已超過半數。今年6月9日,清華大學學生熊定中以被誤診為由起訴校醫院。
目前,高校學生生病後到校醫院就診往往是第一選擇,如欲轉院也須經校醫院批准。學校本身因公費醫療經費負擔較重,也感無奈。「有此雙重無奈的肯定不僅清華校醫院一家」,北京大學法學院孫東東教授表示,高校醫院確實存在醫療水平不高,控制費用、限制轉院等情況,並且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高校醫療體制的改革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張春鳴弓著身子坐著,在昏迷中離開了這個世界。11月21日下午5點15分,腸癌奪去了這位清華大學2001級土木系21歲青年的生命。兩天後的早晨,氣溫驟降,約30名土木系學生來到校醫院旁的殯儀館,向張春鳴告別,前來參加追悼會的還有校醫院的院長,幾名醫生和護士等。
在父母和同學心目中,張春鳴一直是品學兼優的「陽光男孩」,這位身高1.72米,體重67公斤的小夥子一直樂觀地相信自己的病能治好。他的母親朱女士說,從8月開始,做完第二次手術的張春鳴身體只能呈100多度彎曲,不能躺下,他就這麼坐了3個月後,在昏迷中「走」了。
「春鳴走時,眼睛是睜著的。」清華大學土木學院的向老師回憶說,張春鳴去世前一週,從深度昏迷中醒來一次,他握緊拳頭說:「我要報效祖國,報效我的父母,向老師,我好愛好愛你們,我從鬼門關回來了,我要好好的活。」向老師說,在她印象中,這是張春鳴最後的話。
從「腸炎」到腸癌
張春鳴的病是從去年12月開始的。曾陪他看病的同室同學回憶說,張春鳴當時因腹瀉到校醫院看病,診斷是胃病。今年2月開學後,張春鳴又開始連續腹瀉、脹痛,有時在半夜去校醫院看急診,當時的診斷結果成了腸炎。
張春鳴在清華校醫院的門診手冊記錄了今年2月27日的一次診治情況:「慢性腹瀉1月,大便3-4次/日,稀水樣便。伴有脹痛。」
3月1日,張春鳴又去校醫院就診。當日門診手冊上只有兩句記錄:做腸鏡;查肝功。
陪張春鳴看病的同學回憶,當時醫生提出做腸鏡,但是校醫院沒有洗腸液,醫生建議他們去學校的定點醫院---北醫三院買洗腸液。張春鳴提出,與其買洗腸液不如直接轉三院做腸鏡,但未得到醫生的同意,腸鏡這一項最終沒做。
按同學的回憶,3月14日,張春鳴再也無法忍受病痛,自費花500多元到北醫三院就診,最後的診斷結果為直腸癌晚期。
「我看到診斷結果就嚇傻了。」清華大學土木學院負責學生事務的向老師說,校醫院的大夫當時也驚呆了,趕忙將張春鳴轉到北醫三院做手術。4月13日,張春鳴做了第一次手術。
張春鳴的手術醫生、北醫三院普外科姚宏偉醫生告訴記者:病人轉院過來時,已經晚了,打開(腹腔)之後發現裡面已經完全擴散了。從腫瘤的一般病程上來講,已經是很晚期了。
據醫學資料顯示:腸癌如果發現得早,手術後還是有存活希望的。
熊定中案和一次問卷調查
張春鳴去世當天,在水木清華BBS上的眾多悼念文章中,有人專門針對校醫院的診斷提出疑問。一篇文章說:「大家都知道癌症這個東西早期治癒還是有機會的……(張春鳴)第一次做腸鏡是在今年3月,拖了將近4個月,這是什麼概念啊,這幾個月是小鳴金子一樣的最後的生存機會啊!」
張春鳴的父母離開北京回江蘇啟東老家,臨行前,他們留給校醫院一句話:「都是一個孩子,送他上了清華太不容易,以後請不要耽誤其他孩子的病。」 他們並沒有找校醫院理論,「孩子就沒了,再要個說法又有什麼用呢?」他們還告訴記者:「我們在報紙上看到今年6月,清華大學法學院有學生狀告校醫院的事情,但是我們並不想那麼做。」
張春鳴父母所說的學生狀告校醫院一事發生在今年6月9日,清華大學法學院2000級本科生熊定中起訴校醫院,稱醫院將慢性闌尾炎誤診為急性闌尾炎併進行開刀手術,發現後又轉到北醫三院進行第2次手術,他為此要求校醫院道歉並賠償1萬元。熊定中向媒體解釋自己狀告母校醫院的初衷是:「愛之越深,責之越切。」
按有關媒體對熊定中案的報導,今年5月11日晚上7時許,腹痛難忍的他來到校醫院就診。醫生確診為急性闌尾炎,建議馬上動手術,否則將可能引起腸穿孔。而當醫生在熊定中腹部斜向切開7厘米後,卻發現他的腸外壁有腫塊,而校醫院並不具備這種手術條件。熊定中恢復意識後,卻發現自己已經在北醫三院的病床上,北醫三院最終確診熊定中為慢性闌尾炎性包塊,5月21日熊定中再次走上手術臺挨了第二刀。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清華大學學生說,學生們對校醫院的反映和質疑已非一日,早在2001年11月,該校一學生社團就做過一個問卷調查,題為「同學眼中的校醫院」。當年11月9日,共發放了500份調查問卷,10日在水木清華BBS上公布調查結果,在去過校醫院的276人中,對校醫院的總體滿意度情況為:很滿意者4人,佔1.45%;覺得還可以的有108人,佔39.13%;不太滿意的有117人,佔42.39%;極不滿意的有43人,佔 15.58%.對校醫院醫務人員醫術水平的評價為:認為很高的,有3人,佔1.09%;覺得還可以的有113人,佔40.94%;認為不太好的有112 人,佔40.58%;覺得很差的有31人,佔11.23%.
一位清華大學物理系教師對記者稱,他從來不去校醫院看病,寧願自己掏錢到外面看。
校醫院的說法
張春鳴去世後,校醫院因當初未能確診張的病情成為了學生們質疑的焦點。
學校方面對此做出解釋。
張春鳴的輔導員紀老師稱:整件事情最根本的原因是,現在的醫學水平無法治療晚期的癌症,也難以在初期準確地查出病情。
清華大學的向老師對此也反覆強調:校醫院的大夫絕對不存在惡意,一方面可能癌症的診斷存在難度,另一方面,當時看著春鳴年紀輕輕的,還挺精神,誰也想不到竟然會是癌症。
清華大學校醫院有關負責人曾在學校內部對張春鳴事件做出回應,主要意思是:診斷需要一個過程,任何醫院任何醫生都不可能在最開始就一下子確定到底病人得的是什麼病。對張春鳴的診斷是有難度的,因為腸癌也分種類,有的腸癌診斷很困難,也很危險。
北京腫瘤醫院的武愛文博士在看了張春鳴的部分病歷說:「在綜合醫院,醫生一般先會考慮常規病。長期症狀不緩解,則會考慮腫瘤。而腸鏡的檢查並不簡單,要有很多準備工作。」
醫學資料顯示:腸癌是一種早期症狀隱蔽的癌症,容易與多種疾病相混淆,排便的規律和糞便性狀發生改變是大腸癌的報警信號,若有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症狀,就可能是因為癌瘤的生長影響了腸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應該考慮癌變可能,最好去做結腸鏡,這是目前早期診斷大腸癌的有效手段。
清華大學校醫院負責人對未給張春鳴使用腸鏡的解釋是,醫院當時腸鏡設備剛到,醫生對其還不太熟悉,暫時無法做。該負責人還強調說,手術後曾對張春鳴進行過4次放療,時間挺長,但他對放療不敏感,效果不是很好。張春鳴在外科住院的時候,校醫院請了能請到的所有專家,但最終還是沒能留住他。但在11 月29日下午,該負責人以不能直接接待校外媒體為由,婉拒了記者的採訪。
對於此前的熊定中案,清華新聞中心在回答其校內媒體記者採訪時稱,校醫院出示了一份對此事件的情況說明,主要是:經過多位校外三級醫院的專家對整個醫療過程進行病例分析,形成四點專家意見:1.清華大學校醫院對此病例處理不存在誤診問題;2.本例臨脖硐植壞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