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汗牛充棟,不可勝數,且種類繁多,名目豐富。尤其是先秦時期,史書之名多不用「史」字冠之。據傳在先夏時期中國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有楚靈王稱讚左史倚相之語:「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由此可見,早在2500年前,楚國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聞名於朝野。
其後,記事之史一般被稱之為「志」,如《夏志》等等,至漢代時,司馬遷撰《史記》,班固撰《漢書》,則記、書皆可為史書冠名;後又有稱史書為歷者,如《吳歷》、《晉歷》等。在一段時間內,記、書、志等數名曾可並用,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而正史中除《史記》外,以「史」為名者,則始於唐代初年成書的《南史》、《北史》。
將歷和史合為一詞而曰「歷史」,始見於韋昭所撰《吳書》,中有「(趙)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齊書》之《武十七王傳》中,亦有「二主議加於盛世,積代用之為美,歷史不以雲非」之語。然較之於「史」字之現身頻頻,「歷史」一詞則屬鳳毛麟角,實難覓其蹤跡於典籍之中。
至明代萬曆時,袁了凡作《歷史綱鑒補》,將「歷史」一詞用於書名,影響較大。約在明代末年,日人得之後如獲至寶,攜至東瀛。後日本學界翻刻該書,流傳遂廣。至日本更新學制,教育機構選用「歷史」一詞作為科目名稱,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國學界先驅於學術名類方面多受日人影響,如皮錫瑞、章炳麟、夏曾佑諸史學前輩著書立論、傳佈新知,凡涉及史學時多喜用「歷史」一詞,國人受其熏陶,「歷史」一詞遂耳熟能詳。其實「歷史」即「歷代之史」,與「史」字之泛指於含義上完全可以等同並用;而「史學」與「歷史學」相較,後者除多耗用一字之筆墨而顯得臃腫嗦外,實難區別其所指。
文章說,由此可見,歷史一詞絕非舶來,而是「出口轉內銷」者也。
(北京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