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在外的日子裡,我們經常會被問到「想家嗎?」在我們被異國風情所吸引之時,在我們因為「新鮮人」而被備受關注之時,在我們為縮小差距而忘我學習之時,我們或許都淡淡地回答「還好」。但有一天,繁華喧囂落盡後,獨自一人,當看著窗外一盞盞燈光時,突然發覺,這一切其實都不屬於自己,便有一種被溫暖摒棄門外的感覺。這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家」。
「家」是什麼?是看著母親在廚房裡忙碌,自己靠著門邊給她講開心的事兒;是在國際長途電話裡聽母親說「千萬要吃飽穿暖」;是在異國他鄉指著身上的T恤說:「老媽買的,我才懶得操心」;是遠行歸來時,衝過去抱住爸媽的那種感覺……「家」是我們累了、倦了時的一個避風港;「家」是包容我們所有喜怒哀樂的溫暖的小巢;「家」更是我們不斷上進的動力源泉。
我有個朋友課餘打了好幾份工,還要應付沈重的課業,每天都忙忙碌碌,日子過得像繃緊的弦。我知道,她父母有足夠的能力支付這裡的一切費用,但她卻很認真地說:「如果老是依賴父母,他們會工作得很辛苦,而我也只能是長不大的孩子。」由於有「家」的意識,她正在慢慢地成長與成熟。
近年來,出國留學漸漸成了富裕家庭為孩子的將來鋪設的一條「陽關道」。一些孩子因此「天真」地以為,父母已安排好一切,自己只要出來鍍鍍金,錦繡前程便垂手可得。其實,出國留學更是一種人生考驗,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從「溫室」一下子跳到一個陌生的圈子,從過去的家庭式「全托」到現在的「完全放開」,我們的心態、獨立能力、人生觀都在經受著考驗和磨練。
20多年前,上一輩留學生用他們的汗水和智慧闖出了一番天地。對我們這些新生代留學生來說,物質條件好了,更要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有資格談論將來,才能坦然面對那份「家」的感覺。希望我們能像那位朋友一樣,多一些憂患意識,多一些獨立精神,這樣才能獨自面對漫漫長路上的風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