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時晉景公生了一場大病,久治無效,不得不向西邊的鄰國之君秦桓公求救。秦桓公基於多種原因,馬上派了一位名叫緩的良醫前去治療。
在緩到達晉國之前,晉景公做了一個夢:他彷彿聽到一個小病魔焦急地問:聽說緩醫術高超,我們怎麼躲避呢?另一個小病魔回答道:可以藏在『肓之上,膏之下』。在古代,所謂「肓」是指心臟與膈膜之間的空隙,「膏」,是指心尖處的脂肪,「膏肓」,也就指心下膈上之間。這一部位不能用針灸治療,藥力又難以到達,所以醫治起來十分困難。
緩到晉國後,立即給晉景公仔細檢查了病情,並如實地告訴他:您已病入膏肓,我也無能為力了。晉景公雖然無奈,但一聽「膏肓」二字,馬上聯想到他夢中情景,還是稱讚了他的醫術,並對他予以賞賜。
從此,人們一聽到某某人已經「病入膏肓」,就認為他將不久於人世。但我國古代的醫生們卻不然,他們本著救死扶傷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攻克了這一難關。時至隋唐,醫家便於人的背部第四胸椎兩旁發現了一個叫作「膏肓俞」的穴位。針灸該穴,可使人體康復。到南宋時期,名醫莊綽還就「膏肓俞」專門寫了一本書,名曰《膏肓灸法》,並附有插圖,比較詳細地闡述了該法的功能等等。
時至今日,在醫書中已很少再見「膏肓」一詞,它的出現,倒常常在一些文學著作中。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