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商報報導,3月8日,有溫州購房團成員向記者自曝內幕,據他介紹,自己是溫州人,目前住在杭州,有自己的實業,在多座城市先後投入了100多萬購買房產,全部是用銀行按揭,按揭款大約有400多萬。現在,他每個月都得為所購物產支付2萬多按揭款。
他證實,溫州人在外地購房,絕大多數確實是親友串在一起共同進行的。
「我們是一家親戚朋友一起,凡是一個人發現有值得投資的地方就共同決策,(就)一起購買」。同時他透露,在買賣過程包括價格上,他們都「得到過房地產商的照顧」。
另一位溫州購房團成員並不認為自己是個炒家。他說,無論是他自己,還是他周圍圈子裡參與去外地購房的人,幾乎沒有把炒房作為主業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事,不過是把閑置資金用來買房。至於用按揭,是節約資金的意思,並不是說付不起全額,起碼付按揭款沒什麼壓力。
由於覺得有足夠的資本支撐,所以大部分受訪溫州人都對「炒房將引發巨大市場黑洞」的說法不以為然,稱即便「套牢也不是世界末日」。
溫州資本變成了一個係數
對於溫州購房團手中握有1000個億資本這一說法,不少溫州人提出了質疑,認為太誇張了。
不過,據記者瞭解,早在去年12月,《南方週末》曾針對這個問題做過專門調查,在這個調查中,溫州晚報房地產工作室負責人李海彥曾親口告訴該報駐滬記者謝春雷,「溫州至少有10萬人在全國各地炒樓」。而1000億,正是該記者通過與熟知溫州炒房內幕各方交流後,得出的一個大家比較認同的數字。「1000億對於溫州民間資本而言,並不是什麼大數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程秀生告訴記者,他說,這些年他經常有機會去溫州,對當地資本過剩情況比較瞭解,即便是人均只有3萬閑錢,整個溫州也有高達2000億的游資。只要把這一半的游資投入到房地產,就是1000億。
一位專家表示,可怕的不是這1000億,而是由於它遊走在一個金融界一直有所傾斜的市場,1000億由此變成了一個係數。他解釋說,因為房地產市場模式,只要負擔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錢,就可以擁有一座完整的房產,那麼,1000億游資,如果一半參與了這種炒作,那麼它將托起一個規模達2000至2500億的房地產市場,加上跟進的炒作資本,如此龐大的資金流和更龐大的房產市值,不啻是一個可怕的產業黑洞。
國家已有所警覺
據記者瞭解,近年房地產過熱,尤其是房地產領域出現投機資本,不但引起了有關部門警覺,而且也引起了部分境外媒體和研究機構的注意。
早在2002年12月,美國摩根士丹利就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醒,中國有可能爆發新一輪房地產泡沫危機。
2003年3月5日,《華盛頓郵報》進一步載文指出,中國房地產泡沫及其破裂,將可能引發中國銀行體系危機。文章分析認為,銀行是中國資本的主要來源。房地產泡沫一旦破裂,就意味著銀行將增加新的壞賬。而事實的另一面是,截至2003年10月,在國內銀行未償還的1.6萬億美元的貸款中,約有1/10陷在房地產領域,其中600億美元是向開發商提供的貸款,另有900多億美元是住房抵押貸款。2003年7月13日,香港《南華早報》刊登了一篇題為《製造一個經濟定時炸彈》的文章,以此來形容中國目前有3萬多家房地產公司瘋狂「炒地皮」的現實。2003年9月1日,在全國房地產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發出的「房地產業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一些地方房地產投資出現『過熱』」警告聲話音未落,央行就開始著手在金融界大刀闊斧推出了房貸新政。
緊接著,原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也加緊了對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研究,於年底推出了中國第一份跟蹤式房地產行業景氣報告。
「溫州購房團」成員在有意或無意間,成了一個個不受歡迎、暗含市場危機的小索羅斯?瀋陽金融界對「溫州購房團」的市場行為持何態度?當「溫州購房團」行動起來後,究竟將導致多大數量的本地資本跟進?。
博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