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之日,天氣漸暖,新一輪建設來了,老北京的味道是否因此又要淡一些?有媒體記者曾經這樣報導:「我隨著胡同的紋理,走進了另外一個北京,它們看起來破舊,但它卻有北京的年輪、文脈和記憶。但是就在我找到北京的時候,北京卻在消失。沒有了年輪和紋理的北京還是北京嗎?」
鄧友梅(原中國作協副主席)塞納河畔曾建起幾座日式高層公寓,馬上就遭到法國人民的抗議,認為破壞了巴黎的城市風格和法蘭西的民族歷史文化。北京城改中應注意保留北京特色。
男士們愛穿西裝,殊不知穿西裝在國外也有嚴格講究:襯衣、領帶、領帶夾、鞋襪怎麼配,鋼筆和手絹怎麼配,都有規矩,這是人家的文化。「西裝中穿」外國人也有看法,認為你不倫不類,還不如穿我們自己的中山裝讓人高看。
現場說話:某酒吧老闆現在的外國人一說北京,就是三里屯和什剎海,為什麼呀?北京好多樓房都戴著仿古帽子,出這主意時怎麼沒有論證?外國人一看那些樓房就樂!胡同有神秘感,院門口兒都不一樣,而樓房千篇一律,沒特徵。
拆遷別把咱古城之魂拆沒了
蘇叔陽(劇作家)作為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城,北京的原有建築風格和布局與它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拆遷和城市改造不能拆掉我們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千萬別把咱們古城之魂拆沒了。
當年修建北海前門道路時,若讓路直通,團城就得拆。周總理特意指示:為保護團城,路可以繞一下嘛!所以,北京的老房子有的可拆、有的應修,不能拆。擴建道路,不能凡遇障礙一律拆除,該繞路時就要繞一下,路不一定非得筆直,彎一點也未嘗不可。北京的拆遷和城改是百年大計,不可只顧眼前。如第一次建西直門立交橋時拆掉一座元大都城門,結果橋建起來後還是交通擁堵,又第二次改建……如果能以古城門為依托設計建造立交橋,既保住了古建築和歷史痕跡,又改善了交通,豈不兩全其美!針對北京的拆、改現狀,亡羊補牢尤為重要。
四合院是老北京人原汁原味的生活縮影。現在的四合院多成了大雜院,這種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的不統一最終也將影響北京四合院保留的價值。我在吉隆坡看到那裡有專門的華人居住區,建築和生活都原汁原味,一個院子裡住一家人,各有其生活習慣和特色。所以它得以長期保留,成為熱門的旅遊項目。北京是否也可仿效吉隆坡,專辟一塊地方,搞真正意義上的老四合院,而不是表面的四合院實際的大雜院。我希望北京的拆、改有一個好的文化戰略視點。
現場說話:東方新天地服務員北京的味道在胡同裡,在胡同裡的普通老百姓身上,胡同沒了,老百姓出城了,味道自然就淡了!剩下的胡同在拆之前真得好好琢磨琢磨了,把北京的特色弄沒了,可就不好往回找了!
溫情少了,不孝的多了
趙大年(北京作家)我的女兒出生在西單,她從國外回來後卻找不到自己的出生地了。西單的建築標誌如西單劇場、「又一順」、長安戲院等都拆了。「老北京」都不認識北京了,更別說「新北京」了!著名作家梁實秋在臺灣的幾十年一直思念故土。當有朋友告訴他北京現在到處是高樓時,梁先生說:要是沒了豆汁和冰糖葫蘆,那還算是北京嗎!北京的特色不在高樓大廈,外國人到北京他不看你的高樓,他要玩胡同。
在北京和世界大都市接軌中,京味文化和特色建築一塊損失很多。我過去住四合院,後來搬上了樓。四合院裡居民親如一家,搬煤、搬大白菜、送病人,不分你我一塊干。樓房的居住設施好,但防盜門一鎖,鄰里之間溫情少了。住房是生活的外殼,現在人情冷漠,年輕人過年也不再陪著老人守歲,空巢家庭問題突出,與大量拆除四合院有關。
民風變「薄」了
閻肅(北京作家)我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一個真切的感受就是北京民風的淳厚。北京人待人透著的那股親切、熱情、純樸勁兒,真讓人感動。你要向道兒上碰著的老大爺、老大媽們問個路,他能給你說個底兒掉,生怕你找不著。這些年,北京的民風慢慢變「薄」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不那麼親近了。現在的年輕人,你在路上不小心蹭了他車一下,他下來就是大罵甚至報以老拳。「人藝」的劇目中,「北京的塵土味」也少了許多……
在「老」裡求「新」
舒乙(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北京的珍貴在於其「老」而不在於其「新」,北京的「老」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北京要在「老」裡求「新」,這是保護和利用「老」北京的出發點。胡同、四合院的改造,應遵循以下原則:「單兵教練」,避免一推一片;能不拆的就不拆,將基礎設施引進來,實行內部環境現代化,人口適當減荷;對危險房屋可以拆除,按原樣重蓋;對沒有保存價值的院子,可以拆舊改新;先做考古勘探,注意保護地下文物,這是市中心區的改造不可缺少的步驟;注意保存歷史遺蹟,比如南池子,在明、清兩代有許多用途不同的皇家庫房,應按地名索驥,發現殘存的遺蹟,都要適當恢復,使許多故事、傳說和趣聞都能鮮活起來。又譬如,南池子原有一些院子是比較低凹的庭院,這可能是元朝遺留的地准線,經過論證後保留幾處會多有講究和風趣啊!實行房屋私有制,發動大眾的保護積極性,不宜交給房地產商去集中大轟大嗡。公房也可以廉價出售給住戶,由他們去自我維修,走「取自民間」、商業化、成熟一個改造一個的運作模式;對那些在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1949年後修建的、水平較低的樓房應該優先鏟除。四合院內要盡量保持土地,注意細節,如門樓的多樣化,門墩的保存,盡量保留這些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特殊符號。
現場說話:隆福寺食品店售貨員現在小吃街淨是外地人,這不是笑話嗎?北京傳統小吃外地人搞,能不走味兒嗎?
北京小吃串味兒了
李鳳祥(原本報副總編輯)老舍的夫人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