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文:解讀潘岳的《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上)


潘岳以其大膽而激進的政改報告《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思考》而為海內外所熟知,被視為"大陸政改的標誌"。因此他的新文章《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不可能不引起海內外關係中國政治前途的人士的猜測。

一反那篇政改報告中嚴謹、縝密、激昂的文風,這篇文章顯得頗有些古怪。首先是標題就很荒唐,文章談論的是潘岳本職的環保工作,但是卻以"環境文化"這個略嫌生僻的字眼取代了"環境保護"。環保工作解決的是公民的生存和生活問題,雖然是"民族復興"的內在要求,但將之置於如此重要的地位,卻多人讓人覺得突兀。

其次,文章的結構與內容的龐大也令人驚愕。潘岳文章的主體部分談論的是"五大關係",即環境文化與經濟增長、國家安全、法治與德治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序發展和弘揚民族精神之間的關係,這涉及了許多分門別類的研究領域,但明顯許多地方一掠而過,不知是結構上的邏輯問題造成的,還是不敢說透。

雖然如此,結合潘岳十六大以來的際遇及其當下所處的尷尬境地,我們不難從這篇文章的古怪之處中分析出許多有意義的信息。

作為環保總局的副局長,潘岳文章所關注的首先就是環保問題。文章題目之大,正反映出的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

自80年代以來,為扭轉毛澤東時代極左路線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大陸對內實行了市場經濟改革,以市場經濟取代舊有的計畫經濟;對外實行開放政策,大膽引進國外技術與資金。經歷了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有目共睹的偉大成就。

然而,遺憾的是,正如潘岳在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國的經濟發展,走的是西方傳統工業發展的老路,以破壞對環境的破壞和自然資源的消耗為經濟增長的代價。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政府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圍繞經濟發展來展開,環境問題始終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上行下效,各地方政府對於企業所要求的,僅僅是為國家貢獻儘可能多的GDP,而從不關心企業的污染問題。進一步的,由於環境問題必須讓步於經濟的發展,很多身為納稅大戶的企業肆無忌憚的排污而環保部門不敢過問。中央對於地方政績的考察,也僅僅以經濟增長為唯一參考。為求政績,很多地方盲目完全忽視了發展的可持續性,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追求一次性經濟增長。

對自然環境的忽視換來的是自然的懲罰,進入21世紀,在經歷了20餘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發現,經濟賴以發展的資源在逐漸耗竭,人類與其它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不斷惡化:儘管政府有聲勢浩大的保護母親河行動,長江依然污染,黃河依然斷流;儘管有退耕還林和世界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北京的沙塵暴還是年年如約而至,黃河、長江的污染依然與日俱增,水旱蝗洪,一樣不少的年年光顧。這一切,不僅僅制約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直接威脅到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存,關係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存亡--誰敢說今日肆虐北京的沙塵暴絕無可能將中國變成第二個古樓蘭?

中國環境惡化的程度之深,足以影響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問題,這就是潘岳文章所傳遞出的第一個信息。自然,作為中共的高級官員,潘岳不可能在文章中涉及"民族生存"這種敏感的字眼,因而只能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句符合官方意識形態的口號來代替。通觀潘岳的整篇文章,所談論的實際上都是"民族生存"問題。畢竟,有生存,才能夠有發展。(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