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此前曾多次說過,他要干到80歲。去年4月份,華西「一分五統」了周邊10個村,華西村成了真正的「大華西」,75歲的吳仁寶卻在這個時候選擇了「激流勇退」,他解釋說,是想再干5年副手,這樣正好干到80歲。以前的「不退」和現在的「退」,都是為了華西事業,「趁腦子不太糊塗的時候退下來,把年輕的換上去」。退任副手的吳仁寶現在擔任集團公司副董事長、副經理、總辦主任,不久前,又以全票當選第一支部書記。
華西集團90%是集體資產,10%是村民個人股金。華西村的資料顯示,華西在2001年、2002年兩年實現的可用資金為10.8823億元,村民分配資金1.95億元,村民個人資本累計已達3.04億。比上屆的1.19億增長了155%。吳仁寶在華西村本屆黨代會上用常用的「可用資金」指標解釋了他的幾個兒子多年來為華西村所做的經濟貢獻:
「協德實現的可用資金,佔全村的42.8%;協恩實現的可用資金,佔全村的19.7%;洪達(女婿)實現的可用資金,佔全村的18.6%;協東實現的可用資金,佔全村的9.6%。他們四個人拿下的可用資金,佔華西總量的90.7%。」至於為什麼要推舉四子吳協恩為新一屆村黨委書記候選人,吳仁寶說:「要說知識面,協東(大兒子)比協恩廣;要說駕馭複雜情況的能力,協德(二兒子)比協恩強,但主要還是考慮到協恩比較年輕,今年才39歲,可以干長一點,希望他干21年干到60歲。」
華西村提供的材料表明,鎮裡每年給吳仁寶的超目標獎均在百萬元以上,1996年是108.8萬元、1997年是158.8萬元、1998年168萬元、1999年188萬元……但他一直分文未拿,他在央視《新聞會客廳》節目中透露,他目前的存款只有150萬,而華西村「一般人都有三五百萬」。吳仁寶說,他最常有的情緒就是自豪,是因為華西村的成就讓他感到自豪。在華西村,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可以用1萬元買到一個華西村的戶口,而這筆花費「一年就可以賺回來,如果他有本事,就能拿10萬、20萬了」。據吳仁寶講,華西村村民的基本生活費用都由村裡支付,一個人一年大約花費2800元。同時村裡對於敬老也有具體的物質獎勵措施,如果一家有一位老人活到100歲,則獎勵家人每人1萬元,90歲獎勵家人每人1000元,80歲獎勵家人每人100元。
由於華西村以集體經濟為主,但同時也允許村民搞個體經營,為了防止集體資產的流失,華西村不允許「一家兩制,一人兩制」,也就是說村民可以選擇參加集體經濟,也可以干私營個體,但是一家人要麼全都參加集體經濟,要麼全都參加個體經營。對於參加集體經濟的村民,華西村把「合理分成」作為激勵機制,具體的做法是「二八開,一三三三制」:企業超額利潤中,20%上繳總公司,80%留給本企業,留下的80%中,10%獎給承包者(廠長或經理),30%獎給其他管理者、技術人員,30%獎給職工,還有30%留給本企業作為公共積累。
吳仁寶的四子,新一任黨委書記吳協恩在7月4日的《換屆報告》中披露: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整個華西實現銷售收入147億多元,平均年增長率為28%。效益平均年增長率為30%,為1998年到2000年8.36億的1.45倍,即12.14億的利稅總額。吳協恩還給華西未來幾年下達了頗為「激動人心」的任務───「關鍵是要拿下5年50億的可用資金」。
2002年12月,華西的14大公司合併成了新的8大公司,它們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00億。而明年,鋼鐵建材公司要實現100億,寶昌化纖公司爭超50億,毛紡服裝公司拿下25億,建築裝潢公司、有色總公司、外貿信息公司、化工個私公司、旅遊服務公司這5家,也要實現30億,即2004年銷售總量再翻一番,達到200餘億元。在第二天的另一份報告中吳協恩對華西集團的發展情況也做了總結:今年1至6月,華西實現銷售同比增長43.51%,但可用資金同比只增長了7.12%。吳仁寶在《工作報告》中坦言了幾個不足:第一是華西雖然企業多、經濟總量大,但產品的知名度不大。第二,在資本上還沒有做大。
新任黨委書記吳協恩並不是一直在吳仁寶身邊長大,在他11歲那年,由於華西村村民孫良慶家12歲的兒子溺水而亡,吳仁寶就把吳協恩送到了孫家。1985年,吳協恩從部隊退伍回村後與孫家女兒阿小結婚,成為孫家女婿。吳協恩曾經做過駕駛員、供銷員、工廠廠長。1995年,華西村決定在黑龍江建立「華西村」,他前往黑龍江經營。4年後,他將黑龍江的「華西村」移交給當地政府後重回華西,出任寶昌公司總經理,去年11月,又擔任了集團公司總經理一職。如今吳協恩的理想是把華西的企業建成一個現代化的「經濟航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