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座大山結結實實地擋在了王道民的求學之路上。還沒等到王道民把他的家庭拉出貧困的深淵,他的家庭卻因為他的學費而在貧困中陷得越來越深。唐女士和她的丈夫之前已經是債務纏身,但是為了兒子的學費,他們還得四處求助於親戚朋友--在以前,公費大學生的學費曾經是由政府支付的。為了賺到錢,哪怕是一點點錢,他們絞盡腦汁。除了種地所帶來的杯水車薪般的收入以外,他們還獵羊、養羊。一連幾年,王道民的父母都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
現在他們的女兒也考上了大學,而兒子也正在找工作,為了供養這對頭腦聰明、成績優秀的孩子,唐女士的家庭幾乎面臨崩潰。「別人都坐在家裡打麻將或是品茶,而我則不得不每天都在外面放羊。」46歲的唐女士說,在她那張刻滿滄桑的臉上,流露出了無限的沮喪。「我們一天也不能休息,」她嘆了口氣,接著說,「當我的兒子拿到大學通知書時,我把那看作了是一個機會,那確實是一個值得誇獎的好成績。但是現在,我不敢確定那是件好事還是壞事。」
如此痛苦的觀念轉變與中國在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形成的傳統思維格格不入;自孔夫子時代起,中國人就把求學看作是修身養性、飛黃騰達的好機會。像唐女士一樣的農民,祖祖輩輩都堅信求學能使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子女擺脫貧困並且走出山溝溝。無論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他們的孩子能夠勤奮讀書,就能夠在學校裡證明自己的價值,並且得到學位,找到好工作,從而令全家人的社會地位都隨之上升。
但是在如今的這個雜亂無緒的中國裡,個人能力已經不再是全部。中國政府的很多管理觀念與53年相比,早已大相逕庭。比如,中國政府不再為全國最好、最聰明的學生支付大學的教育費用,這使得各高校的學費如火箭般扶搖直上。這樣一來,高等教育便逐漸成為普通中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這更加加劇了中國社會上的貧富分化。
現在,很多像唐女士一樣的家庭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是為了避免欠債而讓孩子們放棄繼續求學的機會,還是為了支付高額學費而陷入貧困。「在最困難的時候,我曾經想到過讓我的孩子們放棄他們的學業。我實在熬不下去了,在我的兒子考上了大學之後,我幾乎整整一年都沒有吃肉。」48歲的農民張良學(音)說。
張先生的兩個孩子都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但是這兩張通知書除了給這個家帶來些榮譽以外,什麼也沒帶來。張先生住在湖北省的一個小山村裡,這裡四面環山,遙遠而偏僻,僅僅在今年才通上了電話。村裡只有一條大路,還經常被洪水淹沒。
儘管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但是這裡卻以自己的教育水平而自豪。這座擁有143家農戶的村莊在過去的四年中總共培養出了十多名大學生,在中國的農村,這樣的記錄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該村的村長王勝(音)還得意洋洋地向我們講述了一名當地男孩的故事,他通過刻苦的學習考上了大學,之後還去了美國留學,回國後在中國的南方找到了工作,月薪約為1000美元。對於村裡的人來講,這樣的收入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現在,這個男孩的故事成了對全村孩子們的激勵,他們都夢想著有一天能夠過上富裕的生活--這是為自己,也是為家裡人。
但是,在談起村子裡的家庭為了孩子的學費而付出的艱辛時,王先生眉頭緊鎖,「在孩子上學之前,這些家庭的財政狀況都還說得過去,但是現在,他們都變窮了。」王先生說,他覺得孩子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恰好與他或她的家裡財政狀況的好壞成反比。
本來對於美國家長來說,為了孩子的大學學費而勒緊腰帶並不稀奇。但是在中國,很多具體的情況都與美國大不相同。在美國,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選擇。如果像斯坦福這樣的私立大學的學費對他們來說過於昂貴的話,他們可以選擇學費更低、但是同樣優秀的公立大學。各種助學金和獎學金可以幫助學生們彌補彼此之間在經濟上的差距,實在不行,還有貸款幫他們的忙。
但是,如果中國學生幸運地通過了競爭慘烈的大學錄取考試的話,受教育制度的限制,他們獲得的選擇空間很小。拒絕到錄取你的高校去上學,幾乎就等於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因為大學裡的座位實在是太搶手了,人們幾乎沒有第二次機會去選擇學費較低的學校。而旨在幫助貧困家庭的助學金計畫和貸款業務才剛剛起步,專門的勤工儉學項目還沒有出現,此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從親戚朋友那裡借到錢。
與美國人相比,大多數中國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很低。所以,供孩子上大學的費用對中國人來說相當可觀:不吃大餐了,醫療體檢也推遲了,漏水的屋頂也不修了,休閑活動當然也不得不取消了。
唐女士夫婦還算比較幸運的,他們種的稻米、油菜籽和飼養的家禽家畜能夠給他們帶來2000元人民幣的年收入。他們的兒子三年前畢業於當地的一家師範大學,但是在人滿為患的人才市場上,他一直找不到一個穩定的工作。唐女士的女兒是一名藝術專業本科三年級的學生。她每年的學費要達到10000元人民幣,相當於家庭年收入的五倍。想一想吧,就像是一個年收入只有3萬美元的美國家庭,每年要支付15萬美元的學費。為此,唐女士已經從親戚朋友那裡借了幾千塊錢的債。
「以我們的收入狀況來看,我們肯定是還不起這些錢了,」唐女士說。她的房子證明了她的貧困。這是一間建於六七十年以前的土坯房,它目睹了整個村莊在過去的冷暖變遷。屋子裡只有一隻光禿禿的燈泡和幾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傢俱:一張小飯桌、幾把搖搖晃晃的椅子和幾張鋪滿了毯子的床。從80年代起,村子裡面富裕起來的家庭便開始搬進了嶄新的紅磚房,看上了彩色電視機;但是唐女士夫婦仍然在貧困的起點打轉轉。
張先生曾經一度成為村子裡的風光人物,他是村裡第一個蓋起兩層小樓的人。「在我兒子上中學時,我蓋起了這間房子,」張先生說,「從他很小時,我便教育他要勤奮學習。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上學是一座橋樑。除了這座橋之外,沒有其他的路可走。」他的兒子和女兒都把父親的話記在了心中。正因為如此,張先生現在一貧如洗。「在整整十年的時間裏,我沒有攢下一分錢。相反,還借了一萬多元的債。」張先生說。
像唐女士和張先生這樣的家長算得上是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受害者。根據中國的官方統計,在1990到1997年之間,中國有關機構花費在高等教育上的費用每年都要上升20%;因此,中國政府決定減少公共資金的投入,責令各高校提高學生的學費。
目前,高校每年的學費平均約為4200到6000元人民幣,相當於很多城市家庭一年的收入。但是,很多中國人都擁有這樣的一個信條--教育的價值高於一切。所以,很多家長都甘心情願地付出一切代價來支持孩子讀書,他們不會輕易放棄子女上大學的機會。從很多意義上來講,中國都只是不發達國家。中國全國上下只有204家高校,而美國的高等教育學校卻高達1900家,但是美國的人口卻只是中國的1/4。
儘管家庭拮据,儘管負重纍纍,儘管終日勞作,但是唐女士從未改變過送子女上學讀書的決心。「雖然現在的生活很艱難,但是我毫不後悔,」她說,「只要孩子們能夠在將來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這些都算不上什麼。」但是奉獻也會有一個限度,唐女士告訴她的女兒:「要是你想繼續讀研究生的話,你只有靠自己了。」
《洛杉磯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