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記者們只好在會場外圍"摟草打兔子",發揮"八仙過海"的不同本領。
今天據說是選舉中央委員會,更為重要。大概是為了避免海外記者們"無事生非"、胡思亂想,大會新聞中心為他們找了點兒事兒干:組織港澳臺和外國記者參觀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有關的通知還沒有忘了按照接待中國國內記者的慣例提上一句:"中午在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就餐。"
反正大會去不了,呆在酒店裡也沒事兒,我決定隨著新聞中心的大巴士到亦莊看看。
在新聞中心所在的梅地亞賓館等車時,發現參觀者也並非都是外記,也有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等中國國內新聞媒體的記者。幾位中國記者寒暄時,我聽到一個攝影記者說:"我們領導今天讓我多拍點兒老外。"
亦莊坐落在北京朝陽區和大興交界的地方,原來是一片農田,用我們參觀的公司之一"SMC(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彤的話說,"是一片老玉米地"。如今,該開發區的入區企業多達一千多家,其中三資企業294家。
此行還真像通知中說的那樣,是"參觀",而非"採訪"。因為一個記者招待會接著一個記者招待會,走馬觀花似乎都談不上,只能說是蜻蜓點水,所點的水面都是記者招待會,會上,已記不清姓名的領導、企業主管用中英文宣講、提供一大堆反映成績的統計數字、放幻燈片、與記者交換名片,記者們則搶著問一些言不及義的問題,然後被組織者打斷提問,再匆匆趕往下一個記者招待會……
我有些後悔參加這類"參觀活動"。但說句公道話,我還是看到了一些東西,也生出了一些感觸。
坐著大巴士在開發區浮光掠影地瀏覽時,看到諸如可口可樂、寶馬、三洋、諾基亞、拜耳等世界著名的大公司都在這個開發區設有企業,用開發區提供的宣傳材料中的數字來說,入區的企業包括世界500強企業40多家、國際跨國公司60多家。就像我採訪時乘坐出租車沿街看到的一座座豪華的商廈、酒店、寫字樓,也引起我生出複雜的感觸一樣,說實話,這些年來,北京和中國的沿海地區在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和社會分層方面,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卻一枝獨秀,而且今天的中國仍然像一塊磁鐵,吸引著許多外國投資。
令許多海外記者、學者、觀察家感到迷惑的是,所有這一切繁榮、發展和變化,又都是在權威式的政治體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出現的。當然,中國這二十多年來在政治方面也有變化,甚至相當深刻的變化,如中共早已經從一個號稱代表工農利益的政黨,變成了試圖代表或考量各方精英利益的政黨,但中共仍然拒絕實行實質性的民主改革,這一點應該是持各種不同觀點的觀察家們的共識。一方面,是控制嚴格的權威政治,另一方面,卻是相當繁榮的市場經濟,這兩者是如何共處、並存的?今後又會並存多久?這些問題和這個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特組合,令國際上許多見多識廣的記者和博學深邃的學者十分納悶,百思不得其解。
再回到我們的亦莊之行。給我們介紹企業發展情況的日資企業"SMC(中國)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趙彤曾在日本留學,取得了工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當教授,後來又投身這家日本投資的企業。我們參觀的另外一家中資企業"本元正陽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則是由著名生物學家侯雲德院士創辦的,接待記者的總經理助理任勉還介紹了公司其他一些高層管理人員,名字太多,我基本上記不住了,但有一點我不會忘:他們大都有博士學位。當這些企業主管以一大堆統計數字向記者們轟炸時,我的腦海中卻不知為何響起了前天採訪的學者康曉光對中國現實的剖析之言:"中國的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結成了聯盟,有時這三個角色可能會並存一體。"
上述這些想法都是在匆匆的蜻蜓點水之間的一些聯想。搞文字的記者可以天馬行空地聯想,但搞攝影、拍電視的記者就慘了。他們也不能總是拍記者招待會的會場啊!
走出"本元正陽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記者招待會,法國電視二臺的記者羅壽終於忍受不住了,用帶著濃重法國口音的英語對大會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發火說:"It's a joke! We are not tourists!(真是笑話!我們不是觀光客!)"
新聞中心的工作人員們面面相覷。
吃完午飯,坐上回程的大巴士,羅壽余火未消:"我們是來採訪的,但我們外國記者卻成了中國記者的採訪對象,閃光燈淨對著我們閃,以顯示外國記者關心中國建設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