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館長郭文鐸、書記杜學民,向記者講述了當年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1972年4月10日,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衛生部門基建工地上偶然發現了一處古墓葬。臨沂城關建築管理站技工孟季華當即將這一消息報告了臨沂文物組。
4月14日,張鳴雪、楊殿旭、孟季華、劉心健來到工地,由張鳴雪看管出土器物,劉心健、楊殿旭帶領4個工人下墓坑進行發掘,孟季華負責維持現場秩序。其間,楊殿旭在1號墓邊廂發現竹片,遞給發掘現場的王文啟、孟季華。經仔細清洗辨認,是「齊桓公問管子」等字樣。
臨沂軍分區得知發現竹簡的消息後,立即派一個班前來協助,晝夜值班,保護現場。劉心健、楊殿旭分頭向當時的地、縣領導匯報。期間,適逢山東省博物館的吳九龍、畢寶啟到各地瞭解出土文物保護情況,也一起參與了這次發掘。
4月16日,由吳九龍、畢寶啟和省博物館又派來的蔣英炬在劉心健的陪同下,繼續進行清理工作。18日,吳九龍、畢寶啟、劉心健在清理1號墓時,發現了2號墓。此時,吳九龍到下邊進行清理,劉心健配合做記錄、填標籤,畢寶啟負責介紹出土文物的名稱、質地、功用等,張鳴雪負責對這些文物的保護。到20日下午,兩墓的發掘工作全部結束。
4月24日至28日,吳九龍、畢寶啟、劉心健、張鳴雪四人共同對出土的竹簡和全部文物進行清點、查對、登記、造冊,然後封箱、裝車。於4月30日護送到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文化組。隨後,山東省博物館派吳九龍攜竹簡赴北京參加整理研究工作。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組織有關單位的專業工作者進行整理。
1972至1974年,羅福頤、顧鐵符、吳九龍三人對這批竹簡進行考釋研究,為以後的整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4年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二書的整理,參加這兩部書初稿本編輯工作的有中華書局的楊伯峻、魏連科等,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史樹青,中山大學的商承祚、曾憲通,故宮博物院的羅福頤、顧鐵符,北京大學的朱德熙、孫貫文、裘錫圭,山東省博物館的吳九龍、湖北省沙市文化館的李家浩等人。整理組將全部竹簡整理編成《銀雀山漢墓竹簡》一書,分三輯出版。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吳九龍參加了第一、二兩輯整理工作的始終,吳九龍擔任了第三輯的全部整理考釋工作。文物出版社先後於1975年出版了線裝影印本,1985年出版了修訂本。
銀雀山漢簡兵書出土的消息一經傳出,海內外為之驚嘆,新聞媒體紛紛報導這一轟動性新聞。
郭文鐸說,30年過去了,這個不尋常的日子已經載入史冊。歷史將永遠記住當年為銀雀山漢墓竹簡的發掘整理研究工作付出艱辛勞動,為文物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專家;宣傳銀雀山竹簡的新聞記者;當年漢墓竹簡的發現者、報告者、保護者。沂蒙豐碑上留下了他們的名字。
(新華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