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月19日上海交大在首先披露黑幕的新語絲網站發表聲明:「《招生黑幕》中所列名單中考生基本未被交通大學錄取,而錄取學生的高考分數也達到該校錄取分數線。」
2、 8月23日,《南方週末》頭版發表記者對交大有關領導的採訪,交大發言人聲稱:「第一,招生工作一切正常,沒有任何違背政策的地方;第二,被錄取的是少數,沒有被錄取的是多數;第三,總起來說,要對社會負責,對考生負責。」該發言人又稱:有些媒體未經核實報導並不負責,他希望任何一家媒體都應該負起責任。
3、 8月24日,各大網站發表一位叫葉鳴的當事人的公開信,信中不僅為自己辯稱:「別人都做賊,最好的策略只有作賊。」而且還為交大辯護說:「交大一點不過分,你驚訝,是你沒有看過更黑的。」
4、 連日以來,眾網友在各大大小小的網站上紛紛對這一事件進行評論,或者補充考證當事人的身份──經考證,「打招呼者」無一不是有權有勢者;或者要求交大領導層辭職;或者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一事件進行嚴肅處理。
5、 與上述民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除了《南方週末》對這一事件及時予以充分關注以外,全國各大非網路媒體,保持了驚人的沉默──這讓人不能不相信網上披露的「教育部已對媒體打好招呼不予報導」的說法了。
6、 迄今為止,教育部以及其他國家有關部門一直對此事件置若罔聞,毫無交待。
筆者將上述後續事件看成整個交大事件的一部分,並認為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下幾點問題:
1、 交大招生是否是「沒有任何違背政策的地方」?如果有,為什麼交大的這位負責人會說沒有?是背著牛頭不認贓的無恥掩蓋還是有別的更深層的原因?
2、 當別人都做賊的時候,是否你就可以做賊?別的學校、部門更黑,是否就是你黑的理由?這個「別人」究竟有多大的涵蓋面?我們在道德上究竟該向誰看齊?
3、 交大領導層對這一事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態度,國家有關部門的置若罔聞,新聞媒體的普遍沉默說明瞭什麼?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沒錯,國家政策規定,高校招生工作中可以按120%的比例投 檔,而且毫無疑問,這所有投檔考生中的任何人都有資格被錄取,哪怕是最後一名。但問題是你以什麼標準在這120%的候選人中選出你的正選?是分數、特長、綜合素質還是關係?顯然,從披露的材料看,交大把「社會關係」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而偏偏「社會關係」是與考生本人素質最沒關係的一項。
另外,學校究竟以什麼標準確定學生的專業?是結合學生的志願和分數還是看誰打過招呼?披露的材料同樣顯示交大有後者的因素在!
近年來,國家逐漸增加了各高校招生中的自由度,但自由不是無法無天、為所欲為,國家在招生中的大原則是明確的,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這三條原則可以說是招生工作中的憲法,任何具體的政策都必須以這三條為指導!而對照這三條,交大的領導人是否還敢說自己「沒有任何違背政策的地方」呢?若是符合公開原則,就應該把錄取者的分數、特長、可以衡量的綜合素質張榜公布,把落選者落選的原因公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暗箱操作;符合公平原則,就應當以一個公認的標準既學生本人的水平來選擇學生而不是摻雜上社會關係的因素!
交大事件向社會明確表明,中國的權力部門、甚至是最具知識含量的高等教育部門對政策的理解處於何等糊塗的境地,非法的做法竟然習以為常為合法的政策了!正因為在某些人的心中非法行為合法化了,所以他們才會恬不知恥振振有詞。而令人憂慮的是這種現像在其他部門毫無疑問只能比教育部門更普遍、更嚴重。
現在來看第二個問題。這個社會上無疑會有很多賊人──譬如在這次招生中,有很多弄權耍關係的人,但更確定無疑的是,社會上更多的是沒有關係無法弄權的普通人,這些人面對不公的命運要麼茫然無知,要麼知道了也無可奈何。在這正邪兩軍對壘中,一個人是往左轉還是往右轉,並不是像某些無恥者所說的是「沒有辦法」,而是完全取決於它個人的「自由選擇」,對他人格的選擇!
但是,不幸的是,「因為社會上有賊,所以我也做賊」、「只要別人比我更黑我黑就黑的心安理得」正成為今日社會的流行觀念。別人黑,正成為我黑的合法理由,而且尤為可怕的是它成了我們培養人的教育部門和管理人的職權部門的流行觀念。以德治國真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由此看來,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的政策真是英明。然而這個英明的政策在交大事件面前卻充分暴露了它軟弱又虛偽的一面。
以德治國首先要問的是以什麼德?國家有關部門在交大事件中的沉默說明他們對交大無恥的做法是默認的,這也就說明他們的「德」是無恥之德,請問這樣的德有什麼資格來治國!當然無恥無德的不僅僅是教育部,還有大大小小保持沉默的新聞媒體,在不公面前,在弱者無助的眼神和強者無恥的嘴臉面前保持沉默,試問他們的新聞道德何在?
以德治國還要問怎麼治國?是沉默嗎?如果說以德治國在剛剛提出時給人的印象還是一節發育良好的闌尾,無用但也無害,那麼如今,在交大事件這塊試金石面前,這節闌尾不幸穿孔了,裡面骯髒的汁液流了出來。(世紀沙龍)